难得周末又把吴军老师的见识一书读了一遍,非常喜欢吴军老师对于人生和理财等等的见解,将触动自己的一些金句,分享如下。
今天虽然绝大部分人不想死,但是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就是人不得不死。
人如果不想在“有”的世界对“无”的世界产生恐惧,就要采取一些有意义的行动。
梁实秋在晚年感慨:“人一出生,死期已定,这是怎样的悲伤?我问天,天不语。”这未免有点伤感,对于宿命,我倒是更喜欢周国平的态度:“这个世界大家其实都在排着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到此为止和梁实秋讲的差不多),这时,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了腔,开始说笑起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整个队伍便充满了欢乐。”我想,我们的生活其实就应该是这样的。
活着总要做一些事情,但是考虑到我们最终还是要死掉的,就应该明白我们并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至于做什么事情,我的想法常常和别人不同,我是倒着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或者说向死而生。首先,我并不奢望活得比我父亲长多久,因此我很容易算清楚这一辈子还有多少天可以做事情,其次,我要把做的事情从最重要的开始列一个清单,然后从单子上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做,有些事情看似很重要,但是仔细想一想,其实也是可有可无,站在一生的角度看,放弃了也并无大碍。
生命既然那么可贵,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长久一点,哪怕多一两个小时都是好的,但是绝大部分人在希望延长那一点点生命时,常常忽略了延长它的代价,绝大部分得了绝症的人,为了多活一两周,花掉的医药费超过了他之前一生医药费的总和。当然这有时并非病人的意思,而是家属的决定,相比之下美国人对生死看得透一些,这或许和不少人信奉基督教有关。
美国稍微有点财产的人都会在非常年轻的时候立下生前遗嘱,其中律师的问一条,如果明知抢救不过来是否还要抢救,大部分立遗嘱的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当我们想到生命的意义,站在一生的高度过每一天时就能活出精彩。
人生需要做减法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由于这种做法有时候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我们今天常讲会做人,在职场里其实就是情商高,这很具体,也是现实生活中大家喜欢的优点。但是在文艺作品中,会做人只能算是特点,虽然有好的一面却显得太俗,宝钗就是这样,做诗的性格则相反,她只要意境、浪漫、唯美和理想,同时不失率真,她对世俗的美德会不屑一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会做人,光有做诗的性格不见容于世,这一点没有疑问。但是世界上不能少了黛玉这样以生命做诗的人,否则一个社会就是庸俗的社会,一个国家就是庸俗的国家,当我们的精英们都变成了只会做人之后,社会就没有了灵性。
人有两个上帝赋予的特殊天赋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一个是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个是梦想和浪漫的情怀。
人生不仅要做人,也要做诗,中国从来不缺乏会做人的人,尤其是在当下时代,因此仅仅会做人是难以脱颖而出的,如果还会作诗,便容易鹤立鸡群了。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既然我们的生命很有限,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就是应该是少做事情,做好事情。在低水平上做很多事情,花两倍的时间只能获得两倍的收益,但是如果把时间集中起来,将事情做得比别人好,两倍的时间可以获得10倍甚至更多的收益,这就是捡芝麻和捡西瓜的关系。
今天科技进步的结果,应该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优雅而从容的生活,而不是让大家变得没有时间生活,这就是我对技术进步的期望,当然我们自己也需要记住幸福生活才是根本,其他都不过是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今天的人并不用太担心物质的匮乏,如果我们能够在每天出门时想到“责任”,“荣誉”,“从容”,“优雅”,“镇定”这10个字,就能够过得比18世纪的贵族更好。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里面有什么,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关键看我们是否静下心来去寻找,还是只是看看、想想,明天再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