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只要是提笔写作,大略离不开两种方式:一挥而就与精雕细琢。
一挥而就,自是才思敏捷,文思若泉。七步可成诗的曹子建,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当列此类。
年轻的王勃,于公元675年,远赴交趾,探望在那做官的父亲(也有另一种说法:14岁的王勃赴六合,看望任六合县令的父亲),途经洪州。正巧遇到时任洪州牧的阎伯屿,为庆祝滕王阁重修而成,召集的盛会。
当年的九月九日,阎公遍请洪州及周边的名流,大宴宾客。席间,邀请在座之人,写一篇文章,以记录这一盛事。当然,牧首的本意是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当众露上一手,以彰其文才,扬其大名。
受邀而至的各位宾客,早已接到暗示,彼此之间,心照不宣,假意互相谦让,未曾想到推让至王勃之处,居然没继续按剧本上演。
碰巧而赴宴的年轻人,毫不推辞,“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洪州牧阎公看到王勃竟不解上意,不懂客套,心中恼怒,以上厕所的借口,愤然离席。
王勃提笔便写:“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仆人传报席后的阎公,洪州牧觉得不过而已,老生常谈罢了;接下来王勃又写道:“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阎公听到禀报,脸色严肃,沉吟不语;及至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仍在后面的阎伯屿大惊失色,直说:这是个天才呀,此文章一定会千年不朽!随即就走了出来,站在王勃身边,一直看着他写完。阎牧首对王勃,赞赏有加,请他入席。杯盘交错间,主客相谈甚欢,开怀畅饮,直至兴尽才散。
王勃的《滕王阁序》,虽列骈文,但也让大力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坛领袖韩愈读后,大为赞赏,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
试问天下曾有多少名楼望阁,今日可知的能有几多?!一挥而就的《滕王阁序》,不仅让王勃才名,遍传天下,也让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千年仍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