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野史中刮来的乌龙

作者: 一篇读罢 | 来源:发表于2018-06-23 11:55 被阅读387次

引言:烛影斧声这件事,牵扯太多。要在一篇文章中,把本案涉及的所有问题辨析明白,势必冗长难读,因而,笔者重点缕清解谜的思路,以便读者。

宋史疑案3-烛影斧声

一个无法更改的事实:宋太宗即位,这是我们探索此案的逻辑起点。如果宋太宗是正常即位,他一定会在即位之处宣布宋太祖临终之前的安排,作为自己皇位合法性的来源。如果宋太宗是非正常即位,那么,他会想尽办法给自己制造合法性来源,同时,也会消除不利于自己皇位的信息。然而,我们查阅宋代官方历史的书写,没有记载宋太祖的死因。因而,探究这一问题,只能用间接的手段,即根据野史的说法,再用官方历史的其他相关记载确认野史的可靠性,从而得出一个符合真相的推论。

一、宋太祖死因的相关说法:

1、猝死。日本学者荒木敏一在《宋太祖酒癖考》一文中认为,赵匡胤素嗜酒,可能是得了高血压、脑溢血之类的急病抢救不及,才一命呜呼的。

2、被宋太宗谋害。谋害方式可分为,直接谋害,就是“烛影斧声”,宋太宗用斧子砍死宋太祖。间接谋害,即宋太宗派人在酒里下毒,毒死宋太祖。那么,宋太宗有没有谋害的动机呢?一派学者认为,宋太祖即位之初就把宋太宗培养为接班人,因而,宋太宗没有动机。另一派学者认为,宋太祖晚年,太宗势力已成,曾想通过迁都洛阳、培养皇子德芳等方式改换储位,因而,宋太宗有谋害动机。

我们先看一下“烛影斧声”的最初版本:

《湘山野录续录》: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克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在?”生曰:“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泊后苑。苑吏或见宿于木末鸟巢中,止数日不见。帝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这里讲的是:一个道士预测宋太祖在976年10月20号有一个劫难,如果那天是晴天,宋太宗就能暂时躲过去,如果是阴天,宋太祖就在那天死。结果那天晴转阴,太祖便召太宗进宫。这里虽然记载了“烛影斧声”,但宋太祖没有立刻就死,而是在睡梦中死去。

另一本野史《涑水记闻》记载的情况却是这样: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而以亲事一人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医官贾德玄先坐于府门,问其故,德玄曰:“去夜二鼓,有呼我门者,曰‘晋王召’,出视则无人,如是者三。吾恐晋王有疾,故来。”继隆异之,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趣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遂与王雪中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问曰:“德芳来邪?”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德玄后为班行,性贪,故官不甚达,然太宗亦优容之。

为了弥合两者记载的矛盾,李焘整合了两者,形成“烛影斧声”的故事也因此定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记载“烛影斧声”这件事,原本是想凸出宋太宗继位顺应天命。他把《湘山野录续录》里的道士确定为张守真。又引官修《国史符瑞志》的记载,使我们相信太祖是因为“先有病,然后求神”。但是,《国史符瑞志》的史料源于宋真宗时期修的《翊圣保德真君》。翊圣保德真君就是张守真,我们根据更为原始的史料-张守真儿子给他写的《传应法师行状》以及《翊圣保德真君传》,看不到太祖生病的迹象。同时,太祖召张守真也不是问生死,而是想杀他。此外,《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写的“晋王有仁心”,则不是出自《传应法师行状》,而是《翊圣保德真君传》,但这句话是真宗为了宣传自己和父亲的合法性而编造的。因而,不能作为证据。

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焘制造了一个大乌龙,他本想凸出宋太宗继位的合法性,却采取野史,反而留下来“烛影斧声”的疑案。

二、宋太祖有无遗命:

1、无遗命。

2、有遗命,但不利于宋太宗被隐匿。

3、有遗命,立宋太宗,但是宋太宗伪造的。随着《宋会要辑稿》和《宋大诏令集》所载遗命的“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转换为是否为太宗伪造。

《宋大诏令集》载遗命

三、由宋太宗即位后的表现来推测:

1、不逾年而改元。按照惯例,新皇帝继位应沿用老皇帝的年号,在第二年改元。但是,宋太宗却在开宝年底改元“太平兴国”。这个举动能否作为篡位的证据呢?一派学者认为可以,因为“太平兴国”这四个字的年号,跟道教道士有关。也表明太宗想取代太祖的野心。一派学者认为不可以,原因是五代时期即位的君主通常是即位就改元。这个理由被否定了,因为五代时期不改元的情况比改元的情况还多。

2、太祖儿子德芳德昭在太宗掌权的初期先后死亡。

3、太宗亲弟廷美被太宗亲自害死。

4、在太祖儿子和弟弟廷美死后颁布“金匮之盟”以宣扬自己继位的合法性。

5、儿子元禧疯了。

6、宋皇后崩不以礼葬

以上四点,如果能否作为宋太宗谋害的证据,我再后文会探讨。

四、从宋太宗的人格来推测:

学者吴天墀在《烛影斧声传疑》一文中列举了四点:

1忌刻

2迷信

3矜骄

4护过

五、从宋太宗在太祖时期的表现来推测:

学者邓广铭在《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辨析》列举了4点:

1多养力士

2招纳亡命

3收受贿赂

4私结禁近军士

六、太宗朝以后太祖后裔谋求复位的行动来说明太宗得位不正

吴天墀《烛影斧声传疑》

七、我的看法:

1、宋太祖在陈桥兵变之初,为了不使自己建立的宋朝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代,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禁军将领兵权,必须由天子掌控;二是地方藩镇权力必须收归中央,以上二点的解决最终形成“杯酒释兵权”这样戏剧化的传说。第三个问题是皇位需要有长君来继承。为此,他培养自己的弟弟做接班人。太宗也因此开始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等到政局平稳后,同时,太宗得势力开始侵犯太祖的皇权后,太祖有心易储。这应是太祖晚年的心病。但还没有来得及撤换,就死了。《涑水记闻》所载,宋皇后派人找德芳继位,便是太祖易储倾向的表露。但是,德芳是次子,为什么不找德昭?如果太祖想易储,立德芳的困难远大于德昭。即使德芳被王继恩叫来继位,那么,他如何处理哥哥和叔叔的压力,也是未知数。而当时手握实权的太宗,显然不会接受这一结果,政局将重新动荡。

2、从太宗的角度说,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继承权,很有可能派人杀害太祖。但,即使他没杀害,那么,他的继位也是抢先的。即使不抢,也是违背太祖晚年意志的。因而,不管怎么说,他继位都会造成非议,同时加剧他和太祖系后人的矛盾。有了这些隔阂,他在继位之后,处理德昭军中被立事件、宋皇后丧礼,就显得特别可疑。但我们不能倒因为果。我们可以说宋太宗对这些人有偏见、敌对情绪,但不能证明宋太宗杀宋太祖。

3、廷美之死与金匮之盟。廷美无疑是宋太宗迫害而死的。但宋太宗这么做,无非是为了皇权接班的稳定性。如果真的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那廷美之后,是传给太祖系,还是太宗系,还是廷美自己的儿子?三派势力的斗争,将会引发更大的动乱。所以,这件事也不能证明宋太宗杀宋太祖。

4、太祖后裔的复位事件。只是他们觉得皇位本属于自己而没有得到的一种反映,太宗后裔特别是北宋太宗以下皇帝对他们的打击,从皇权的稳定性角度,都是可以理解的。高宗传为孝宗,是太宗系后裔都被金国掳走,且高宗自己无生育能力,才从王朝中兴的角度,把皇权重新过渡到太祖系。不能反过来证明皇位归太祖系是一股思潮。我们还要看到,宋孝宗始终处于高宗的影响之下施政。

5、我们之所以纠结于宋太宗继位这个问题,无非是宋太宗统治期间,两次北伐失败,没有收回幽云十六州。从而,使我们产生幻想:如果太祖继续在位会不会收回?如果换个皇帝在位,会不会收回?这种幻想,需要考虑到当时宋辽军事实力的对比,同时,也要看宋太祖时期的对辽政策,以及当时的历史趋势。从宋太祖朝的施政措施来看,它采取中央集权的措施,崇文抑武的国策以及五代以来的军事作战文化,导致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概率比较低,况且此时契丹已经进入辽景宗时期,国力正在上升。这种历史趋势的对比,不是换个皇帝就能克服的。退一步说,如果太祖后人即位,国家提前转入守成阶段,能否发动北伐尚未可知。反而,太宗为了超越太祖,发动北伐进行了尝试,虽然输了,但看到了收复的行动。

附录:本文参考论文即进一步阅读书籍:

01程敏政:宋纪受终考、宋太祖太宗授受辨

02许振兴:宋纪受终考研究

03吴天墀:烛影斧声传疑

04邓广铭: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辨析

05张其凡:宋太宗

06唐代剑:陈抟张守真事迹考

07韦    兵:张守真神降考疑-术士与宋太祖太宗皇权更替

08顾宏义:晋王有仁心说辨析

09曾瑞龙:经略幽燕

10谷霁光:宋代继承问题商榷

11张荫麟:宋太宗继统考实

12蒋复璁:宋太宗晋邸幕府考

13蒋复璁:宋太祖孝章宋皇后崩不成丧考

14蒋复璁:宋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考

15柳立言:高宗阴影下的孝宗

相关文章

  • 烛影斧声-野史中刮来的乌龙

    引言:烛影斧声一事,是宋太祖太宗权力授受间的谜案。在这个大案之中,又掺杂了若干小案,想彻底解开谜团,查出真凶,需要...

  • 斧声烛影

    赵匡胤暴死,皇位由弟弟赵匡义继承而非传给自己的儿子。 一大雪纷飞夜,太祖召赵匡义入宫,屏退左右商议国事,室外宫女宦...

  • 斧声烛影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天气已经颇为寒冷,萧瑟的风卷起宫闱的满地落叶,明亮的月色近似于满,一个拉长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

  •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11世孙,他是全能艺术家,开创“赵体”书,以一己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大宋,野史记载,他的死是其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谋害的。太祖死后,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本应继承皇位...

  • 九 斧声烛影

    "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

  • 乱写烛影斧声

    屋内亮堂堂的,烛光照进玉漏里,沙子像黄金般慢慢流洒,瞅着时辰,已是卯时了。 大宋天子,赵匡胤,仍在玉案前辛劳。又是...

  • 《人类之谜》

    宋太祖之“烛影斧声”案 “烛影斧声”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悬案。据说,故事发生在北宋开宝九年(...

  • 读史解感——烛影斧声

    《宋史》迷案中最扑朔迷离的就是“烛影斧声”。 “烛影斧声”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文中说——...

  • 烛影斧声-千载疑案原是乌龙余论

    引言:前文写完后,陆续有朋友提出若干疑问,遂写此文,以答之。 一、正史记载的宋太祖之死: 《宋史太祖纪》:癸丑夕,...

  • 【七律】烛影斧声

    陈桥兵变乾坤定,一统江山万里风。 文礼安邦天下制,武抚四海八方宁。 仁施日月苍生鉴,德厚星辰盛世平。 烛影斧声惜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烛影斧声-野史中刮来的乌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lc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