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改变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那么在婚姻前如何去相对完整的框架的观察判断一个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但是这种感受大部分人都是混杂的混沌的,而且你的情绪会被你最有感觉的那个点牵制住,所以就会发生强烈的认知偏差及情绪偏差并且在你没有强烈感受的那个点里会产生一个认知盲点及思维遮蔽。
那么用一个认知框架去系统的观察判断一个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把这个框架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感知层,一个人看到他的第一眼是什么样的身材相貌,什么样的穿衣搭配,什么样的说话口音。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我们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我们的很多行为都会被角色的框架所控制。
以上两层都是比较浅层的关系结构,基于表层的感知及角色的认知远远无法满足去判断一个人的定论条件。
那么为了达到深层的了解,我们就需要往下走,更加的深入了解一个人。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它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人生的历程其实在很多时刻很多人都处在同一个角色里,比如我们曾经都是学生,毕业的那段时间都是小职员,但是接着因为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比如说精神资源不一样,家庭背景不一样,等等……资源结构会推动一个人,后期会推动一个人进入不同的角色层
第四层、第五层(放在一起说):人的能力圈和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对于自己存在感的定义就是人对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样感知的。在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让他极度不满的,让他感到彷徨的。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你观察一个动物的情绪及行为都是因为生存这个需求是否被满足而触发。鳄鱼为什么去攻击饮水的野牛,它很吃力,很勉强,也会受伤也会被打,也会打不过。但是必须厮杀下去,因为饿,因为要生存不满足。生存的需求在驱动它,如果它吃饱了才不会这么费劲呢,所以一个人为什么奔波,为什么焦虑,为什么不安,殚精竭虑,其实是因为他的生存感没有得到满足。
动物呢,生存条件满足了它就很愉快了,但是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只要在一段关系里,比如一个家庭中,存在是清晰的,对方给了足够的确认感,我就能得到满足。但是有的人不会满足在一段关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他需要一个更加大的群体中去获得清晰的存在,比如说一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所以就如同生存驱动动物去撕咬一样,对存在感的寻求与不安全感也是在驱动一个人废寝忘食,思前想后去找人赚钱,折腾去满足自己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动物是在奔波厮打中不断的强健自己的身体肌肉,一个人是在满足自身存在感的不断折腾,左冲右突中扩充自己的能力圈。而一个人的存在满足了那么能力圈就不会扩充了。就比如一个女人结完婚就不化妆了,男人满足就不奋斗了一样。扩充能力圈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鳄鱼为了不挨饿去撕咬野牛被打也是非常痛苦的。
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从外而内的去捋一遍我们去看到一个人的相貌举止着装,其实当你看到这个人的时候你就知道,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一部分是角色化的产物,往内就是资源结构层,资源不仅仅包含财产,人脉等等具体的变现,还包括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及精神资源。在往内就是能力圈及一个人对于他存在感的感知,所以在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你就会不断的去改变自己的能力圈及资源层甚至改变自己的外在的样子。
每个人对于各种各样不同的存在感定义会产生各种不同的侧重选择,该文只是为你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