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看见那些年轻人,他们排着长队,在霓虹灯下等候着,不知在等候什么。有的低头摆弄手机,有的仰面望天,有的则互相咬着耳朵,发出些微的笑声。他们大抵都穿着相似的衣裳,背着相似的书包,连面上的神情也如出一辙——既不是欢喜,也不是忧愁,而是一种介乎两者之间的漠然。
青春原该是极好的东西,古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咏。然而今之青年,却显出几分倦怠来。他们像是被塞进了一条既定的轨道,小学而中学,中学而大学,大学而职业,职业而婚姻,婚姻而子女,如是循环,竟不知为何如此。我想,这大约便是迷茫了。
阿明便是这样一个青年。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刚上大学二年级,学的是"金融管理"——一个据说极有"钱途"的专业。然而他每每与我谈起功课,眼中却不见丝毫光彩,倒像是谈论昨日晚饭吃了什么一般平淡。
"为何选这专业?"有一回我问他。
"父母说这个好找工作。"他答得很干脆,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后来他毕业了,果然进了一家银行,做起了柜员。我偶尔去那银行办事,见他穿着笔挺的制服,脸上挂着标准的微笑,机械地处理着各种单据。那笑容像是画上去的,与他的眼睛毫无关系。
一日深夜,我接到他的电话。电话那头,他的声音有些发抖。
"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说,"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见同样的人,说同样的话。我好像……好像变成了一台机器。"
我无言以对。这城市里,像阿明这样的青年不知凡几。他们按部就班地生活,却不知为何而活;他们拼命奔跑,却不知奔向何方。迷茫像一层薄雾,笼罩着他们的青春。
更奇怪的是,他们明明感到不适,却很少有人敢于挣脱。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将他们牢牢按在那条既定的轨道上。偶尔有人试图偏离,立刻会招来四面八方的劝阻——"别傻了""现实点""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久而久之,连他们自己也开始怀疑:是否是自己出了问题?是否是自己太过矫情?于是他们学会了沉默,将那些不合时宜的疑问咽回肚里,继续扮演一个"正常"的成年人。
然而夜深人静时,那些被压抑的疑问又会悄然浮现,啃噬着他们的心。这便是现代青年的困境——既无法安于现状,又无力改变;既不甘平庸,又不敢不凡。
我最后一次见阿明,是在一个艺术展上。他告诉我,他辞去了银行的工作,现在在一家小画廊做助理,薪水只有以前的一半。
"值得吗?"我问。
他笑了笑,这次的笑容终于抵达了眼睛。"至少现在,我每天醒来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他转身走向一幅画作时,我注意到他的背影比从前挺拔了许多。或许,青春的意义本就不在于找到标准答案,而在于有勇气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为之负责。
霓虹依旧闪烁,长队依然存在。但偶尔,也会有人从队伍中走出来,独自走向未知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