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词的特殊语言和句法

词的特殊语言和句法

作者: 一叶枫红 | 来源:发表于2025-08-10 20:58 被阅读0次

一、炼意

看古人作品,常被两个互相矛盾的问题所纠结。一个是很多诗词语言,看似冲口而出,完全不加修饰雕琢,但却被后人奉为经典名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果不是因要用“下”字叶“者”字韵,可以直白为“独自悲怆地流泪”。如果不是诗中有一个“念”字透露了作者的感受,表面言语似乎不够具体。然而它有典故,是从《楚辞·远游》篇中的句子运化出来的。原句是“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不及兮,来者余不闻”。

从作者吟咏的慷慨悲凉的调子中,由前两句俯仰古今,感受时间的绵长;由第三句天地茫茫感受到宇宙空间的辽阔;由结句感情的升华,感受诗人的孤单寂寞。渺小的个人、悠长的历史和伟大的宇宙,对比强烈。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下,一位胸怀大志但报国无门的孤独诗人形象,朴拙无华地屹立在读者面前。历史沧桑,人世百感,一起涌动眼前,不断牵动读者之心。此是炼意的例子。

二、炼字

南朝诗人谢灵运的两句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很多人看后都可能会说:“这不过是很普通的写景句子,有什么稀奇,今天很多作者(包括自己)都可以写出来,怎么值得传颂千年而不衰! ”这两句果真是这样平淡乏味吗?试把“生”字换为另外一些字看看: “见、多、满、长、有、布… … ”又把“变”字换为另外一些字看看:“听、驻、立、栖、隐、见… … ”才发觉“生、变”二字,是千锤百炼得出来的。原来这两句话并非诗人眼中所见而是心中所感。今天的草和前几天后几天的完全不同,它们从无到有,从短到长,从嫩绿到青翠,看似静,实在动,为什么?原来是和煦的春天的缘故。过去、今天、后天,各种各样的鸟儿,以柳树为舞台,应节序的不同,分别登场展示它们的歌喉,诗人是从不同的“鸣”声去感受的(听是动感)。时间,就在这不动声息之中流逝(变是静感)。其他代换字都太实了。此是炼字的例子。

炼字,是一项比较高级的语文艺术,它基于对文字词性的认识。现代语法把文字词性分类为名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等多种名目,而韵文学中只讲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名、数、动、形诸词称实词,其余为虚词。为免初学者混淆,可以把实词破分为二:具有实像感的名词、数词继续称为实词,具有质量感的动词、形容词和具有意象感的副词称为半虚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统称为至虚词。这只是基本常识。

创作诗词还必须掌握文字的两个特点:第一,字的多义性;第二,字的变性。多义性可以通过学习认识,变性却只有通过体会去理解。对于变性,更应引起特别关注。

举一个最常见的“东”字作例子: “东”字常表示方位东边,与东家、东主、房东同是名词。诗词中有“水长东”、 “吾欲东”的句子,表示“方向”,是虚词。普通人在打工转工中说的“东家不打打西家”,这话中的“东家”和“西家”是这里和那里的意思,不能作主语看。

苏轼在《浣溪沙》词中有两句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拿“西”与“东”作比对,说的是与人们正常思维的另一种相反意念,根本不能用词性去衡量它。 “西风东渐”这个词, “西”和“东”表示方向性,不是方位性, “风”字是风俗文化等理念的统称,并不作名词用,这三个字都变了性。

王维诗: “水上桃花红欲燃。”杜甫诗: “江花红欲燃。”其中的“”字,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形容词,而是“像火燃烧时的那种颜色的意象”,把“红”字虚化了,换上任何其他实词、半虚词都不适合。文字的变性及其应用,在诗词创作和欣赏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炼句

另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是诗词句子往往违反正常的思维方式,故意把语言顺序打乱,或者若断若连,不管“主、谓、宾”等语法结构。这个结不解开,要写好诗词是不容易的。的确,诗词的语言,不能用口语化的语言,不属于正常思维的语法,它是意象的语言,不是机械死板的词汇;诗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理性的论述。没有这种特殊的组联结构,也就没有诗,也就没有诗人。这是理论层面的要求。从技术层面去分析,这种语言结构也有原因。

1.词句字数长短的规定,只能裁量文字去压缩表达

例如: “我们坐上车子去远离城市的山区旅游”是逻辑思维句子, “乘车适远山”是诗的语言,其中一个“适”字,包含了作者心中大量的感兴意象,句前句后俱有发挥余地。因为此字有相就、合适、舒心、惬意、愉悦等含义,变化多端。

2.平仄格律的需要

句子表意尽管明白,但不符合本句格律,只好移动调换词语的前后次序,或用同义词、近义词去更换。

3.对仗工整的需要

出句和对句必定会换一种说法或更换其中一句的词语,或改变其中一句的结构。

4.叶韵的需要

有好的韵句或者本句要叶韵,都要协调句子的平仄,甚至全篇推倒重来。

其余还有因句子太平顺,希望写得曲折多姿一些;句子太浅薄,希望写得厚重、含蓄一些;句子嫌单调,想夸张、浪漫一些,凡此种种,都是作者务求句式变化的动力。“文似看山不喜平”,词句也一样。

如。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果用普通的思维去翻译成白话文,解读成: “很多鸟儿高高地飞走了,最后的几片云也远远地飘走了,只有我和敬亭山在互不嫌弃地对望着。”这样解析,还有什么诗意可言?此诗只有一个人和一座山。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看,鸟是没有的,云也是没有的,无中生有,简直不能由此而起兴。

然而在李白的感性思维中,鸟是有的,它们是曾经的同僚,但早就各择高枝飞去了;云也是有的,它们是曾经结交的朋友,但早就无情地弃他而飘远了。脑海中的印象历历在目,而眼前却是一无所有,剩下的是一颗绝对孤独的心。从逻辑上来说,山是不会跟李白对话的,但从感受上来说,只有眼前唯一的一个山头,才可以成为李白倾诉的对象。

再如

杜甫《秋兴八首·之八》中的两句诗:“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用固有的思维方式是无法通解的;这种违反正常语法的文字拆合,让很多人惊奇和疑惑,他们从杜甫自言“晚节渐于诗律细”中去寻找答案,认定是诗人的新作法,安上“倒装句法”、 “谓语前置式”、 “宾语前置法”等名堂(可笑的是唐代尚无语法的概念,杜甫亦不懂今日之语法),声称此两句应读为“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更显清晰云云。有些人硬要把句子做成主动宾式的结构,其实在杜甫眼中,只有两个具体的物象:稻粒和梧枝。鹦鹉和凤凰是没有的。它们只是在诗人的感象中存在过。这两句诗应该这样读: “眼前剩下的稻粒,曾经被(代表皇族富贵荣华的)鹦鹉啄食过;眼前碧绿的梧桐枝,曾经让(代表皇权雍容气象的)凤凰在上面栖息过。”此句暗用《论语·子罕第九》中“子曰: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典故,隐喻唐朝的破败衰落,并发出深深的叹息,暗中夹入对皇家奢华靡费的批评。过去他曾为这个皇朝的兴旺气象写下无数美好的诗篇,此时只能默然地低下长满白发的头颅。“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结句昔今对举,揭示出了主题。

在句子语序的错综复杂和字词的精雕细琢、剪红刻翠方面,南宋的吴文英是一位顶尖的高手。

例如。

《莺啼序》首句“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

看时心中似觉明白,句子却似不可解。寒既残,怎能去欺负病和酒,又如何去掩上门户?如此直译,很容易闹笑话。

原来句中已把主角隐去。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个人(或许是作者)正处在散发出沉香熏香气味的幽雅的室内,慢慢地喝几小杯淡酒,思念着永远离他而去的恋人(下文有“瘗玉埋香”句补证),孤独而悲伤的感情,更容易被酒所伤而醉(病酒),心中的凄冷感觉加上酒力,已使人难受,暮春时节还是比较冷的,便趁着这个机会来欺负人,加重其内心的寒战。这个人只好站起来试着把门掩上。

这么唆的一段话,作者用11个适当安排的字便解决了,为的是营造出一个孤单幽冷的环境气氛,引出下文一大段对往事的追怀和思念。

四、词味的调制

词的语言句法更加扑朔迷离,比诗走得更远。如果一定要翻译为直观的今语,只能求得表面的初解,因为词是不可以直译的。词的语言是感性的语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者要用心去感受,并结合上下文,才能明了作者的深意。试看下列各例:

1、云随雁字长       (晏几道《阮郎归》)

雁阵排成“一”字或“人”字,随着白云飞向辽阔的长天。(因雁飞而引起的情事,所感甚多)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凤栖梧》)

远望天边,心中不禁默然地产生孤寂的,因伤春情怀而触引起的愁闷意绪。 ( “春”字意象包含极广,不单指春季)

2、弹指泪和声(苏轼《水调歌头》)

听着手指在琵琶弦上弹奏出的哀伤乐音,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情景交融)

3、桂华流瓦(周邦彦《解语花》)

长着桂花树的月亮,正把它的光华洒落下来,像水一样在瓦背上流淌。 (想象奇特,造语新雅。)

4、一叶白头翁(苏轼《水调歌头》)

一位头发斑白的老渔夫,正驾着一只像树叶一样轻飘飘的小舟在江上颠簸。 (多种象喻,浓缩至极点)

5、帘卷画堂晓(贺铸《六么令》)

清早的晨光正透过卷起的印有美丽图案的门帘,照进华美的厅堂内。 (文字的多功能被发挥到极致)

6、一饭芦中凄绝(蒋鹿潭《齐天乐》)

(在避兵火逃难的途中,)躲进芦苇丛内,吃着干粮权当一顿饭,景况是如此的凄惶悲苦。 (遭际、场景简朴无华,感同身受)

7、花片片飞风弄蝶(张先《浣溪沙》)

风像戏弄蝴蝶一样把一片一片的花瓣吹得忽高忽低,分不清是花还是蝶。 (把本不相干的两件事拉扯在一起,扑朔迷离,生动活泼)

这种吞吐的句式和错综的语序,为词所独有,吟诵和欣赏别饶风趣,研究家称之为“词味”。没有“词味”的作品,不能算真正的词。

五、初学者应掌握的

第一,熟悉和掌握词的格律规则,不要犯常识错误。

第二,选取与自己性格相近的作者的作品进行临摹和仿作。

第三,尽力让词句文从字顺,力诫日常说话的口吻。

第四,避俗、近雅、求深。

第五,在合情合理不花巧的基础上写出新意。

第六,多读选本,借用前人词汇和句法。随着时代的进步,某些过时的词组要摒弃。

相关文章

  • 谈谈填词中遵循的格律

    词的平仄句法是有规律的,但是又比律诗复杂许多。 (一)"句"与"豆" 词的句法里有"句"和"豆(读)...

  • NLP—博客推荐

    NLP词法、句法、语义、语篇综合系列:NLP+词法系列(一)︱中文分词技术小结、几大分词引擎的介绍与比较NLP+词...

  • 关于GaussDB(DWS)的正则表达式知多少?人人都能看得懂的

    摘要:GaussDB(DWS)除了支持标准的POSIX正则表达式句法,还拥有一些特殊句法和选项,这些你可了解?本文...

  • 比较句法

    包含大于、等于、小于的句法。 修饰语有比较级。(形容词,副词) 讲究平行对称,也就是比较双方的形式需要一致。 比较...

  • 整理语法

    英语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 句法包括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状语从句、以及特殊句式。名从包括主从、宾从、表从、同谓语从...

  • 旋元佑进阶语法(三)(副词 + 比较句法)

    第五章 副词第六章 比较句法 第五章 副词 1.1 副词修饰的对象 英语的修饰语有形容词和副词这两种。形容词是用来...

  • defineProperty 的用法详解

    关键词:defineProperty 句法Object.defineProperty(obj, prop, des...

  • Python的特殊方法

    Python 解释器碰到特殊的句法时,会使用特殊方法去激活一些基本的对象操作,这些特殊方法的名字以两个下划线开头,...

  • 作文不是文学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

  • 和言和语

    和宝的成名曲[偷笑]。 好久没记【和言和语】啦 地铁上,和和看到一美眉挎个猫头鹰?图案的包,说:妈妈,长大了我也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词的特殊语言和句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npo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