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还是坏人?买还是不买?坚持还是放弃?专家一定可信还是专家都是骗子?每天所看到的,是真相,还是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或者是我们自己选择相信的?
我们总是在不断思考着,并得出所谓的答案,我们以为我们是对的,不曾想,却一直在枷锁中打转。
《清醒思考的艺术》带你熟读52种常见思维错误,不一定能全部避免,但至少可以提高自己。这本书在德国率先超越《乔布斯传》登上畅销书榜首。
以下是从本书中摘出的一些思维误区,可以回复和书入法君一起讨论哦。
幸存偏误
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每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背后又有100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后又有数百个抽屉里沉睡着刚动笔的手稿的写作爱好者。
幸存偏误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忽视基本概率
马库斯是个瘦瘦的男人,他戴眼镜,爱听莫扎特的音乐。 根据以上描述,请你认为以下哪种情况可能性会更大? (1) 马库斯是卡车司机 (2) 马库斯是法兰克福的文学教授 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2),这是错误的,因为在德国(本书作者是德国人),卡车司机要比法兰克福的文学教授多得多,也就是说,按照概率来说,选择(1)更有可能获胜。
在这种情况下,对马库斯精确情况的描述以及我们的思维定势和感情偏好,让我们偏离了“纯粹的理性”的道路。
过度自信效应
你为什么会系统性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纳西姆·塔勒布曾经对我做过这个试验,他用这样的方式询问过数百人。有时是问密西西比河的长度,有时是问一架空客飞机的耗油量,有时是问布隆迪有多少人口。被问者可以自由选择范围,而且要像所说的那样,错误率最高是2%。结果惊人——40%的被问者估计的范围都是错的。率先发现这一惊人现象的是研究人员马克·阿尔佩特和霍华德·雷法,他们称之为过度自信。
从众心理
就算有数百人认为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从众心理是仅次于股市泡沫和股市恐慌的恶魔。在时装、管理技术、业余活动、宗教和节食里都存在从众心理。从众心理能让整个文化瘫痪——请想想邪教的集体自杀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过去的进化过程证明了这一行为是生存良策。假设5万年前你与朋友们在塞伦盖蒂一起外出狩猎、采摘野果,忽然,你的伙伴们全都跑了。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停在原地,挠挠额头,思考你看到的是一只狮子还是没有危险的动物,只不过看上去像只狮子吗?不,你会跟在你的朋友们身后奔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等你身处安全时,你可以事后再反思。
纠缠于沉没成本
理性的决定意味着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你已经投资了什么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现在的形势及你对未来的评估。
电影很糟糕。1小时后我对妻子耳语说:“走吧,我们回家吧。”她回答:“肯定不行,我们不能白花30欧元买电影票。”“这算不上什么理由。”我抗议说,“30欧元已经花掉了,你在纠缠于沉没成本。”“你那没完没了的思维错误啊。”她说道。说到“思维错误”时她的嘴里好像含着什么苦涩的东西似的。
互惠偏误
几十年前,正值嬉皮士文化鼎盛时期,人们经常在火车站和飞机场遇见身裹粉红色长袍的克里希那教派的教徒。他们会给每位匆匆走过的行人赠送一小束花。这些教徒言语不多,只有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仅此而已。但即使人们觉得一小束花没多大用处,通常也会接受它——人们不想无礼。如果你拒绝接受这份礼物,你会听到他们温和地说:“请收下吧,这是我们给您的礼物。”
当你在下一条巷子里将花扔进垃圾桶时,你会发现那里已经有几枝了。但事情并非到此结束。当你正在受良心的折磨时,一位克里希那派的教徒会主动上来与你搭话,要求你捐赠。这样做许多时候都成功了。这一募捐方式如此管用,因此许多飞机场都禁止这个教派的教徒进入。科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仔细调查了这一现象,发现人们几乎都不能忍受亏欠。
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
互联网让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者。我们阅读支持我们理论的博客。新闻个人化使得相反的意见根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电脑屏幕上。我们越来越多地活动在思想一致者的社区里,这更加加深了确认偏误。
请你写下你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寻找反驳证据。
权威偏误
如果不服从权威,会发生什么事?《圣经》第一章就说得明明白白:会被逐出天堂。各个领域的权威们——政治家、科学家、医生、首席执行官、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体育评论员、企业顾问和证券大师们——也想让我们相信此事。
关于权威有两个问题。首先是令人警醒的跟踪记录。这个星球上有大约100万受过培训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位精确预言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
对比效应
兄弟两经营服装店,每当哥哥发现试穿的顾客挺喜欢某套衣服的时,他就会装得有点耳聋,大声问他弟弟,这套西装多少钱。 弟弟回答“42美金”, “啊,多少钱?”假装耳聋的哥哥继续问,“42美金”,然后哥哥回头对顾客说,“我弟弟说22美金”。
如果你是顾客会怎么办? 大多数顾客会赶紧把22美金放到桌上,然后飞快地带着衣服逃离现场。
其实,这套衣服本来兄弟两只打算卖15美金。
故事偏误
下列故事你更容易记起哪一则呢?
故事一:“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 故事二:“国王死了,随后王后伤心死去。”如果你与大多数人一样,你会更容易记住第二则故事。因为在这里两次死亡不是简单地先后发生的,而是有着情感联系的。故事一是事实报道,而故事二更有“意义”。按照信息理论,本来故事一应该更容易被记住,因为它更短。可我们的大脑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司机知识
马克斯·普朗克于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他在全德国作巡回报告。不管被邀请到哪里,他都会就新的量子力学演讲一番。他的司机渐渐对他的报告烂熟于心。“普朗克教授,老作同样的报告,你一定觉得无聊。我建议,在慕尼黑由我代你作报告,你坐最前排,戴上我的司机帽。让咱俩换换花样。”普朗克兴致盎然,欣然同意。于是司机为一群专家级听众作了一番有关量子力学的长篇报告。之后,一位物理学教授举手提问。司机回答说:“我压根儿没想到,在慕尼黑这样先进的城市里还会有人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请我的司机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查理·芒格是全球最优秀的投资家之一,普朗克的故事我就是从他那里听来的。他认为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真知识,来自那些投入大量时间和思考以获得知识的人们;另一种就是司机的知识,按芒格故事里的意思,司机是指那些装得好像他们知道的人。
激励过敏倾向
河内的法国殖民政府曾经颁布过一条法令:人们每交出一只死老鼠,政府就给他发钱。政府这样做本是想控制鼠灾,但这条法令却导致人们养殖老鼠。
1947年,当死海的卷轴被发现时,考古学家们悬赏收集每一张新发现的羊皮纸手稿。结果,为了增加手稿数量,那些羊皮纸被撕碎了。同样的事也发生在19世纪的中国,当悬赏征购恐龙骨时,农民们会将挖出的完好恐龙骨砸碎,再去领赏。
一家企业的董事会向管理层承诺,一旦实现一个目标就颁发一份特殊津贴。结果如何呢?经理们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商定尽量多的目标,而不是思考如何让企业赚钱。
这本书的好处在于,每个章节都是独立成篇的,并且都配有小故事辅助理解,52个思维误区个个经典,闲暇之余顺手翻翻,会有所启发。不足之处在于涉及点很广,有些点不够深入,需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爱默生
书名:清醒思考的艺术
副标题: 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
作者: [德]罗尔夫·多贝里 译者:朱刘华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
以上内容转载自书入法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