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各分会场的专题也是精彩纷呈,上午我走进国际会议A厅,参加格桑老师名为【心理工作者的职业和人生规划】的讲座。

格桑泽仁是四川大学教授,催眠治疗专家经常做客央视心理访谈节目。一开场,格桑老师就问大家:心理工作只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吗?我们的人生规划该如何进行?格桑泽仁教授抛开对于专业技术的讲授,依据自身的亲身经历与得觉体系的思想,深刻探讨行业人群的生涯历程该如何开展。


整个报告过程中,格桑教授谈起最多的话语就是弄懂自己、弄懂人生。心理学工作者往往过于关注“术”的学习,而忽略了对于“道”的学习和领悟。这其实是捡芝麻丢西瓜的做法。

格桑教授以得觉中的自我理论为依托,剖析国人人格结构中“自”与“我”的关系。通过与现场代表对话互动、请不同参会代表上台演示,通过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与身体感受为示范予以说明讲解,让晦涩难懂的理论通过有趣、简单的形式让参会代表轻松明白。
格桑老师说自己拥有27项技能,包括织毛衣,而且每天练功打坐,保持内心宁静,一个自己内心不静的人是没办法跟别人讲怎么心静的。
报告中格桑老师和王英梅老师“双讲”带大家看了一段《心理访谈》,用“自”“我”理论解释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通过角色扮演为大家演示。




格桑老师说一个人在生活和社会追求之外还要有精神追求,又不能只有精神追求,首先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否则就是不切实际。



大家在感叹教授深厚底蕴积累的同时,也更加清晰作为心理工作者应该如何走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人生路途,可谓收获颇丰。
下午我选择了黄政昌老师的主题【青少年厌学问题系统化咨询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黄政昌:台湾师范大学咨商心理博士 文化大学心理辅导学系副教授




如果孩子或来访者说:“我不想上学了”,你会怎么反应或处理呢?
黄政昌老师说,当孩子在向你表达拒学或厌学时,其实是在说“去学校让我不再新奇快乐,反而得到更多不愉快的负面经验,所以我要启动天生的保护机制,我要逃避让我焦虑痛苦的地方”。



那么,咨询师就要从来访者、学校、家庭、社会多维度去分析孩子厌学的原因,并从三级预防和系统观的角度制定咨询方案。
在来访者维度上,咨询师要增进来访者的人际社交技巧、协助面对学业问题、增强问题解决的能力、进行渐进式暴露法练习、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
在父母维度上,要增进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能力,建立合理的学习期待,处理父母的焦虑等;
在学校维度上,来访者的班主任要给予协助支持,选择班内热心的小朋友做小天使制度,对成绩不良的学科做补习;
在社区医疗维度上,可以提供压力调试的社区活动,安排辅救教学或课业协助等。

听讲座的老师们都对台湾的系统化方案感到惊奇,也深深觉得我们目前的环境急需调整,希望我们身边的厌学孩子也能得到这样温暖的关怀。
晚上,听的主题是傅嘉祺老师的【情感脉络化:亲密关系的中止、结束、介入及变质的咨询策略】

傅嘉祺:咨商心理师 东吴大学、铭传大学课程讲师

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的。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能深深感觉到爱与被爱的奇妙,但当关系受到侵害、中止、结束、变质时,每个人都会滋生出悲伤失落的情绪情感。

这个过程就像Kubler-Ross的临终理论一样,会经历否认、生气、讨价还价、沮丧到最后接受的历程。如果当事人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成为“爱无能”,再也不相信爱情,甚至引发自杀等悲剧事件的发生。

那么,面对来访者来咨询情感问题时,咨询师应采取怎样的咨询策略呢?
来访者往往会在“接受”这个阶段来咨询心理师。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师一定要依据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时间轴,尽可能的搜集来访者的信息,摸清来访者的情感脉络,才能更好的接近来访者,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当来访者看到自己的问题时,咨询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除了提到情感脉络化,傅嘉祺老师还分享给大家咨询过程中的“勿”与“务”,他说“勿”就是要做减法,要帮助来访者减少不利于亲密关系中的负面情绪和行为。比如勿直断对方心意,勿对对方贴标签,勿打岔或介入,勿两极化语言。



“务”就是要做加法,帮助来访者增加有利于关系发展的正向情绪和行为,比如请减少责备,请聚焦于症结,请分享感受,请给予时间空间,请倾听心声,请确认沟通的内涵。
聆听台湾老师的讲座,最大的感受是他们很真诚,很谦虚,我学习到无论做咨询还是做人,态度大于技巧,最后,用格桑老师的金句结束今天的学习:迷,则行醒事;明,则择事而行。想成功,就向成功的人学习,与成功的人同行,请成功的人为你做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