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唯之与阿:“唯”,诚恳的应诺声。“阿”,逢迎的应对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美之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即美丑、善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畏:惧怕、畏惧。],不可不畏。荒兮[荒兮:无边无际,形容广漠、遥远的样子。],其未央[未央:未尽、未完。]哉!众人熙熙[熙熙:熙,快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如享太牢[享太牢:太牢是古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如春登台[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登上高台,极目远望。]。我[我:可以将此“我”理解为老子自称,也可理解为所谓“体道之士”。]独泊[泊:淡泊、恬静、浑朴。]兮,其未兆[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炫耀自己。],如婴儿之未孩[孩:通“咳”,形容婴儿的笑声。],傫傫[傫(lěi)傫:疲倦闲散的样子。]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有余:有丰盛的财货。],而我独若遗[遗:借作“匮”,不足的意思。]。我愚人[愚人:蠢笨的人。这里是作者以反话自嘲。]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我独昏昏[昏昏:愚钝的样子。];俗人察察[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我独闷闷[闷闷:糊涂、不清楚的意思。]。(澹[澹(dàn):辽阔、辽远的意思。]兮其若海,(liáo)[狂暴的风,形容形迹飘逸。]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而我独顽且鄙[顽且鄙:形容顽愚而鄙陋。]。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二、译文
杜绝世俗之学,就不会出现忧患。应诺和呵斥,相差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远?人们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畏惧。宇宙是如此宽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又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有如初生的婴儿连笑也不会笑。疲倦闲散啊,又像长途跋涉的游子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唯独我好像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耀自炫的时候,只有我昏昏昧昧;众人严厉苛刻的时候,唯独我淳厚宽宏。(沉静的样子,像辽阔的大海没有止境;飘逸的样子,如肆虐的狂风横扫万里。)世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愚昧且笨拙。我和世人与众不同,而我重视取法为道。
三、解读
本章通过有道之人和俗人、常人的反复对比,说明有道者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伟大。昭示人们不要舍本逐末,背道而驰,追逐外在的名利,而应该以返璞归真为人生之根本。
无道社会人们所关心的都是一些皮毛的小礼小节,比如“唯”表示尊敬地应答,“阿”表示不尊敬地应答。因为语气不同,礼节上也就不同了。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礼教统治下,尽管都是表面现象,但还是需要学习使用。在“有礼”的社会里,说话做事需时时小心,步步留神,稍不注意,碰上“懂礼”的人,就会让你下不了台,甚至要了你的性命。不行“善”就得不到外界的赞誉和认可,因而一生无名无利。但是,倘若“懂礼”“知善”,只要有了“礼”和“善”的面具,哪怕是十恶不赦之人,名利也会向他招手。于是,人们为了追求名利,都去学“礼”、行“善”,反正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无须管它真和假。在无道的社会里,只有无理霸道、奸诈机巧的人才吃得开、行得通,真正的善人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欺压的对象。因此,人心不古,社会纷乱,道德日趋没落。处在这样的社会里,谁还关心内在的心灵呢?于是心灵荒芜了,像是无边无际的沙漠。这正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缘故。人们所害怕的是无名无利,也正是名和利,才使得人们荒芜了心灵,而心灵的荒芜才是真正可怕的呀!
众人皆求“有”,一旦取得了一点点小名小利,就沾沾自喜,尽管他们时时在遭受着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却不知不觉,醉生梦死,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自由。众人皆追逐外在的名利,而圣人明于大道独求“无”,守护着自己纯正的内心,少私寡欲,心怀高远,沉浸于美好的精神归宿——大道之境,享受心灵的无限自由,一切按规律办事,不敢偏离大道去随意发挥。
众人皆以“有”为贵,而圣人以“无”为贵。所以,得道之士的价值观念及其独特的个性是不为众人所理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