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发现,小时候缺爱的孩子,通常长大后都很难幸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本文就带大家来深入聊聊这个话题。
01
提出著名的依恋理论的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说,"爱是婴儿成长的必需品。如果一个婴儿得不到充分的爱,他的心灵会像破了洞的袜子一样,永远都留有那个破洞。"
写有《爱的艺术》一书的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爱,就会有心理上的缺口。"
这个「心灵上的破洞」,或者说「心理上的缺口」,往往会让孩子长大后有严重的「性格缺陷」或「心理疾病」,性格缺陷如自卑、拧巴、情商低等;心理疾病主要有指责型人格和讨好型人格,严重一点的还有抑郁症。
而且小时候缺爱的孩子,长大后会想方设法去索取爱、占有爱、控制爱(往往是以伤害他人和伤害自己的方式),以补足小时候内心缺失的爱(心理补偿机制)。
着重说一下由缺爱造成的两个常见的心理问题吧:「指责型人格」(人格失调症的一种)和「讨好型人格」(神经官能症的一种)。
前者伤害他人,后者伤害自己。
心理学界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是,“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症患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
不管是「神经官能症」,还是「人格失调症」,大部分都是小时候缺爱造成的。不仅如此,大部分心理问题核心原因都是缺爱。
不仅如此,小时候缺爱的孩子,长大后还往往会走向“爱”的反面,表现为:占有、嫉妒、控制、被动、无言的怨恨、好胜、冷漠、情感渴求、操纵、争论、批评、判断、责备、攻击、愤怒、对过去父母加诸的伤害无意识的报复、暴怒和身体暴力等。
然后由于缺爱的有毒的原生家庭,给他们从小灌输的对“爱”的概念、理解和做法,就是上面这些“爱的非它”。
他们甚至以为这些不正常的爱的表现形式,反而才是真正的爱。并用这些畸形的爱,去伤害他人,伤害自己。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幸福呢?
也难怪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换句话来说就是,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大部分就是缺爱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02
那小时候缺爱的孩子,长大后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疗愈自己呢?
文章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改善的方法吧,一共是3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