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按技索道,站在道的高度,再来看技的操作,也就会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感,你就会在千变万化不同的教育背景中,找到更契合学生共同成长,共振学生心灵且行之有效的技术,从而让自己的教育之花绽放得更精彩。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锤定音的事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他是一个充满变数,回环波动,滋润人生,厚养其根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引领,启迪、累积和内化,而不是强注,倾泻、暴风骤雨或立竿见影,积小溪汇江海,累细土成高山。
把无数个助理学生成长的点汇集起来,我们的教育就能连点成线,距县城面,和面成体,就能成为学生的成长支柱,一张四通八达的立体网络,从而帮助他们顺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涅槃。因此,当我们的教育尚处于量的累积阶段时,我们切不可操之过急,而应继续怀着火热的耐心,锲而不舍,静待花开。
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惩戒,这毋庸置疑,而且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来说也不可或缺,学生违反了既定规则,不管有意无意,都应承担责任,接受折法,这一点,天经地义,不必讳言,教育,或者说好的习惯,文明的养成,也少不了必要的外力的驱动,但是,如果仅仅用僵化的量化体系,去考核一个个蓬勃成长,可塑性强,个有灵性的生命个体,看似立竿见影,科学公正,但它屏蔽了师生间情感和人性的互动与对流,把与人为本异化成了以分为本,把复杂多变的育人过程,简化为一个个冰冷,外在的分数,这就有了教育的懒政,怠政之嫌,分数也好,责罚也罢,他们只是一种外力,很难走到学生心里去,而内因才是学生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少不了批评以责罚,但这不是教育的目的,督醒,尊重,宽容,和引领,是支撑有效批评与责罚的四根支柱,须臾不可或缺,我们需守之如一的教育内核。
我们用智慧,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不更有利于学生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吗?让批评有温度,让惩罚有温情。温情也可以素颜,责罚,也可以温热,用一元思维来对待温润或者责罚,终将片面极端形而上学,有效的教育,总离不开我们对学生个性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我们对师生关系的良性经营,离不开我们对教育情景的敏锐捕捉,离不开,我们对教育内核的深刻理解。
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坚持把教育当作艺术来潜心研究,那么,在一个个秉性各异的教育对象,和迥然不同的教育情景面前,我们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灵巧机智的方式和方法,一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育人喜悦和职业自豪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