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朋友又聊到这些话题,围绕trust life、臣服和遵从内心。在这些话题上,之前有很多思考,但是最近又有一些新的感悟。
我们生活在一个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在这个变化的进程中,一味地刻意追求特定的稳定安全(或者某些特定事物)似乎总有些徒劳无功,因为总有某些因素是人为无法预测和控制的。明智的做法可能不是一味抵抗这个变化进程、逆水行舟,而是多一些顺其自然和顺势而为。这不是放弃或躺平。如果从全局上来看,是在有觉知的生活中,更多地顺应外界带来的变化,清楚自己内心所向,发挥能动性而更积极地生活。
我理解这个“顺应”或者“臣服”,有两个维度的含义。
一个是生活状态上,能够有一个活在当下的心态,尽量做到觉知和体会当下。这应该也是一个前提条件,因为只有觉知到当下的状态和变化的事实,才能谈到所谓的顺应和臣服。另一个维度是在认知或者信仰上,相信所有的发生都有好的一面,只不过取决于站在哪个角度或者哪个时间点来看待而已;或者干脆放弃好坏评判,因为任何评判都依赖标准,而标准也因角度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我不觉得这样做是所谓的精神鸡汤或者保持积极心态的技巧,这反而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哲学选择。是在认知层面,能够真正理解、体验、认可并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也正因如此,才能说可以trust life,才能交出自己选择臣服,相信生活会眷顾自己。
落在具体的事情上,这个生活方式怎么指导我们做选择和做事呢。
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得已的事情,也就是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和改变的事情,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比如,新冠疫情下的众多生活限制。这些情形下的臣服似乎容易理解。虽然不情愿,但是理性判断权衡利弊,知道确实是“不得不”,明白它为什么会发生,就理性地接受这个现实;如果能够做到换个角度看到其中积极的一面,则更容易做到活在当下。这个活在当下,更多的是丢掉遗憾和怨恨,专注在当下这些不得不的事情中,努力在其中寻找和发现美好,以及那些让自己更舒服的因素(包括下面提到的一些主动的选择)。这些事情虽然和自己当下的心意不符,但是作为万事变化的一部分,自然有发生的意义,也自然会带领我们到新的变化之中。好坏兼容,无论平和接受或是充满怨恨,我们的所作所为也都在推动这些变化。
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可以做出主动选择的。这种主动的选择又是如何和臣服呼应的呢?我觉得臣服的关键是能够做到遵从自的己内心进行选择,因为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选择都是世间万物变化的组成部分。如果拆开来看,做选择之前的重要一步就是觉知,能够觉察和了解自己做选择时的状态和想要什么。也就是在那个当下,你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你的价值观是怎么排序的,你渴望什么样的生活。这些大问题的答案,才会指引我们做出一个个遵从内心的小选择。遵从内心就是意味着同自己的那个当下的大问题答案匹配。为什么说“那个当下”呢?因为我们作为万事万物的一部分,这些大问题的答案也是会随时间以及自己的成长变化而变化的。
这才是遵从内心的选择,而不是浅显地理解为顺从自己的生物本能,或者放弃约束,想做啥就做啥。这也是为什么也会接受做那些不得不的事情,只要没有撼动大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需要抓大放小、理性判断、匹配和取舍的过程。
有一些选择会是让自己过上更放松、更少限制的生活。如果轻松生活是你的答案的话,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而且并不需要为此而自我评判或焦虑,因为很可能你确实需要休息。待状态和内心发生变化,大问题的答案也会变化,选择自然也会变。所以这样选这样做,静观其变就好了,该发生和“矫正”的自然会发生。只不过这些“矫正”是在我们的“臣服”的原则下顺其自然而生的,而不是强人所难。
如果遵从内心的选择的是一种抗争行为 ,那也是一种臣服,是臣服于自己的内心,这一自然变化的组成部分。这个抗争不是逆水行舟,而可能是某些变化的诱因,或大势所趋中的前奏。
还是那个曾经举过的简单例子。快节奏生活的人可能更渴望隐居生活,因为在那个当下他的大问题答案可能就是轻松安静平和的生活;如果遵从内心,做了相应的决定,享受了三五年的乡野生活,可能逐渐又渴望释放工作激情和世俗成就感,再选择出世而为也是遵从内心的好选择。可能从某个角度来看,兜兜转转损失了不少名利。但是每个选择都是按照自己心意去做,选了之后,又能做到享受那个选择,不后悔不焦虑,这种活在当下的人生,难道不是过好本就是兜兜转转的人生的最好方式吗?
所以,这种生活方式的精华是什么呢?是觉知,是活在当下以减少怨恨和遗憾并享受人生,是问自己大问题并做与之匹配的决定,是相信变化的力量而减少焦虑,并接受自己作为万物变化规律的一部分并臣服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