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用诗词算一算,你能不能当大官?(2)
上次说到大英雄荆轲刺秦王,下面介绍我心目中第二个英雄。
其二:我也先不说是谁,推出两个人的诗句,看官你评一评谁是英雄。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一位老皇帝带着一个儿子,一个孙子去看阅兵,皇帝看到一队军马,便出了一句上联:
风吹马尾千条线。
孙子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
儿子对道:日照铠甲万点金。
各位官官,请您看看这两首,谁有英雄之气。对了,连傻子都能看的出,是儿子对的下联中流露出了帝王之相,你没有猜对的啊?我可没说你连傻子都不如啊!
那老爷子听了,心底冒出一股寒气,脸角上带着杀气。为什么呢?因为这孙子叫朱允文,就是后来的建文帝,老爷子是朱元璋,朱元璋当时已经立孙子为皇太孙,打算传位于这孙子。那儿子是就四儿子燕王朱棣。朱元璋驰骋杀场这么多年,当然看能出了他的四儿子不是善茬,但是死后还是传位给于孙子吧。建文帝元年,燕王朱棣就反了,一直从北京打老爹的老巢-南京,将侄子建文帝从皇座上揪下来。朱棣虽然从此背上“燕賤篡位”的骂名,但是没有人不承认,朱棣虽然不是个好儿子,但绝对是个好皇帝,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大有做为的皇帝,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朱棣,就没有明朝276年的江山。
第三,第四,第五,我要说三名草冠了。
先说,水浒中的晁盖,为什么说他是英雄,本人就因为,他合同吴用等人在截取生辰纲以后,事迹财露,晁盖将金银分于众人,一把火烧了豪宅,大喊一声:“盖,去也!”小厮每每读到这“三个字”就血脉贲张,鼓鼓地,瞧,这晁盖走的多么豪迈啊!没有儿女情长,没有前瞻后顾,举杯时还腰缠万贯,放杯时已是落草流寇,那白的黄的,本来就是身外之物,去则去矣,没有丝毫悲伤,火把一扔,烧了去, 大呼一声,“盖,去也!”短短三个字,霸气侧漏!
再说,宋江,小斯为什么选宋江,而没选武松,小斯前边早就说了,武松连西门庆都打不过,海选他都过不了。之所以选宋江,是因为他题的这反诗: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首诗前两句感叹人生艰难,漂泊无野草,但他并不沉沦,一旦得志,也可以像黄巢一样,搅得天下大乱。这句诗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后面这一首是《红楼梦》里的薛宝钗题的,意思虽然差不多,但两者一比,傻子都能看出来,还是宋江这一首都更有气魄,而曹雪芹写的就像是放风筝。
哈,客官你又没猜对啊?我可没说你不如傻子哟!
下面,再说一个草寇,我觉得也够得上大英雄,那是谁?就是黄巢,不是因为宋江的反诗中题到他,而是因为他的一首诗流露出英雄气魄,有帝王之势: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黄巢当年在长安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写的,能将一朵浪漫的菊花写出这样的杀人的霸气的诗来,他与文人之诗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正所谓高手拿包方便面就能横行整个小区,令狐冲拿根麦杆就能封喉,你服吗?服也不行。
由此看出,这个晚唐的书生,几次高考落榜以后,内心愤懑,既然老子考不上,老子干脆不玩了,反相暴露无遗。如果再看他小时候做的菊花之诗,那就是天性的反骨。
再看下面这一首,也是写菊花的。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许多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咏菊诗,应该是受了当年黄巢那首诗的影响。但是比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杀气更浓。古人说“文如其人”,在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文与人风格迥异的情况,不过诗如其人倒是基本不会落空。可能因为好诗往往是思绪一瞬间的自然迸发,来不及作假。
据宋代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黄巢5岁时,其父与祖父以菊花为题联句。黄巢应声咏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如果有一天我当了花神,定让这那秋天开放的菊花与桃花一起在春天绽放。这不就是逆天之道吗?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黄巢当了皇帝,国号大齐。他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理想。
其六:朱元璋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小名,朱重八,说白了,就是朱老八,这名子和我一样,我小名叫四屁儿,一听这就知道,父母没有文化,纯粹的农民出身。但父母没文化,不等于我朱八没文化,他的文化应该是小时候被父母送到寺庙当小和尚时学的吧。可是,就是这个小和尚的诗词,也露出了逆天之相,帝王之气,这里列举几首:
咏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依旧与天齐,什么意思?不就是想当齐天大圣吗?
再看一首: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一首最后一句,“遍身穿就黄金甲。”应该是剽窃吧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但是这一首从黄巢的诗杀气更浓更血腥。
再看朱老八的下边这一首:
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从这些首中,可以看出朱老八杀人成性的性格,所以,明朝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血腥的王朝,他和毛泽东都是农民出身,毛泽东的诗在霸气侧漏的同时,还有几分浪漫与豪情,这可能就是毛泽东与朱元璋的区别所在吧。这里拿毛泽东16岁的一首小诗:咏蛙欣赏对比一下: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