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

作者: 凯玲之恋 | 来源:发表于2020-10-27 17:30 被阅读0次

报文结构、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007: 能不能说说TCP报文中时间戳的作用?

timestamp是 TCP 报文首部的一个可选项,一共占 10 个字节,格式如下:

kind(1 字节) + length(1 字节) + info(8 个字节)

其中 kind = 8, length = 10, info 有两部分构成: timestamp和timestamp echo,各占 4 个字节。
那么这些字段都是干嘛的呢?它们用来解决那些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梳理,TCP 的时间戳主要解决两大问题:

  • 计算往返时延 RTT(Round-Trip Time)
  • 防止序列号的回绕问题

计算往返时延 RTT

  • step 1: a 向 b 发送的时候,timestamp 中存放的内容就是 a 主机发送时的内核时刻 ta1。
  • step 2: b 向 a 回复 s2 报文的时候,timestamp 中存放的是 b 主机的时刻 tb, timestamp echo字段为从 s1 报文中解析出来的 ta1。
  • step 3: a 收到 b 的 s2 报文之后,此时 a 主机的内核时刻是 ta2, 而在 s2 报文中的 timestamp echo 选项中可以得到 ta1, 也就是 s2 对应的报文最初的发送时刻。然后直接采用 ta2 - ta1 就得到了 RTT 的值。

防止序列号回绕问题

序列号的范围其实是在0 ~ 2 ^ 32 - 1, 为了方便演示,我们缩小一下这个区间,假设范围是 0 ~ 4,那么到达 4 的时候会回到 0。
image.png

假设在第 6 次的时候,之前还滞留在网路中的包回来了,那么就有两个序列号为1 ~ 2的数据包了,怎么区分谁是谁呢?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序列号回绕的问题。

那么用 timestamp 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每次发包的时候都是将发包机器当时的内核时间记录在报文中,那么两次发包序列号即使相同,时间戳也不可能相同,这样就能够区分开两个数据包了。

008: TCP 的超时重传时间是如何计算的?

TCP 具有超时重传机制,即间隔一段时间没有等到数据包的回复时,重传这个数据包。

那么这个重传间隔是如何来计算的呢?

经典方法

经典方法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SRTT(Smoothed round trip time,即平滑往返时间),每产生一次新的 RTT. 就根据一定的算法对 SRTT 进行更新,具体而言,计算方式如下(SRTT 初始值为0):

SRTT =  (α * SRTT) + ((1 - α) * RTT)

其中,α 是平滑因子,建议值是0.8,范围是0.8 ~ 0.9。

拿到 SRTT,我们就可以计算 RTO 的值了:

RTO = min(ubound, max(lbound, β * SRTT))

β 是加权因子,一般为1.3 ~ 2.0, lbound 是下界,ubound 是上界。

其实这个算法过程还是很简单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就是在 RTT 稳定的地方表现还可以,而在 RTT 变化较大的地方就不行了,因为平滑因子 α 的范围是0.8 ~ 0.9, RTT 对于 RTO 的影响太小

标准方法

为了解决经典方法对于 RTT 变化不敏感的问题,后面又引出了标准方法,也叫Jacobson / Karels 算法。
一共有三步。
第一步: 计算SRTT,公式如下:

SRTT = (1 - α) * SRTT + α * RTT

注意这个时候的 α跟经典方法中的α取值不一样了,建议值是1/8,也就是0.125。
第二步: 计算RTTVAR(round-trip time variation)这个中间变量。

RTTVAR = (1 - β) * RTTVAR + β * (|RTT - SRTT|)

β 建议值为 0.25。这个值是这个算法中出彩的地方,也就是说,它记录了最新的 RTT 与当前 SRTT 之间的差值,给我们在后续感知到 RTT 的变化提供了抓手。

第三步: 计算最终的RTO:

RTO = µ * SRTT + ∂ * RTTVAR 

µ建议值取1, ∂建议值取4。

这个公式在 SRTT 的基础上加上了最新 RTT 与它的偏移,从而很好的感知了 RTT 的变化,这种算法下,RTO 与 RTT 变化的差值关系更加密切。

009: 能不能说一说 TCP 的流量控制?

对于发送端和接收端而言,TCP 需要把发送的数据放到发送缓存区, 将接收的数据放到接收缓存区

而流量控制索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通过接收缓存区的大小,控制发送端的发送。如果对方的接收缓存区满了,就不能再继续发送了。

要具体理解流量控制,首先需要了解滑动窗口的概念。

TCP 滑动窗口

TCP 滑动窗口分为两种: 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

发送窗口

发送端的滑动窗口结构如下:


17072401c4d59dcb.jpg

其中包含四大部分:

  • 已发送且已确认
  • 已发送但未确认
  • 未发送但可以发送
  • 未发送也不可以发送

其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我标注在图中:


17072403ff8f9bec.jpg

发送窗口就是图中被框住的范围。SND 即send, WND 即window, UNA 即unacknowledged, 表示未被确认,NXT 即next, 表示下一个发送的位置。

接收窗口

接收端的窗口结构如下:


17072406c803d2c7.jpg

REV 即 receive,NXT 表示下一个接收的位置,WND 表示接收窗口大小。

流量控制过程

不用太复杂的例子
首先双方三次握手,初始化各自的窗口大小,均为 200 个字节。

假如当前发送端给接收端发送 100 个字节,那么此时对于发送端而言,SND.NXT 当然要右移 100 个字节,也就是说当前的可用窗口减少了 100 个字节,这很好理解。

现在这 100 个到达了接收端,被放到接收端的缓冲队列中。不过此时由于大量负载的原因,接收端处理不了这么多字节,只能处理 40 个字节,剩下的 60 个字节被留在了缓冲队列中。

注意了,此时接收端的情况是处理能力不够用啦,你发送端给我少发点,所以此时接收端的接收窗口应该缩小,具体来说,缩小 60 个字节,由 200 个字节变成了 140 字节,因为缓冲队列还有 60 个字节没被应用拿走。

因此,接收端会在 ACK 的报文首部带上缩小后的滑动窗口 140 字节,发送端对应地调整发送窗口的大小为 140 个字节

此时对于发送端而言,已经发送且确认的部分增加 40 字节,也就是 SND.UNA 右移 40 个字节,同时发送窗口缩小为 140 个字节。

这也就是流量控制的过程。尽管回合再多,整个控制的过程和原理是一样的。

010: 能不能说说 TCP 的拥塞控制?

上一节所说的流量控制发生在发送端跟接收端之间,并没有考虑到整个网络环境的影响,如果说当前网络特别差,特别容易丢包,那么发送端就应该注意一些了。而这,也正是拥塞控制需要处理的问题。

对于拥塞控制来说,TCP 每条连接都需要维护两个核心状态:

  • 拥塞窗口(Congestion Window,cwnd)
  • 慢启动阈值(Slow Start Threshold,ssthresh)
    涉及到的算法有这几个:
  • 慢启动
  • 拥塞避免
  • 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拆解这些状态和算法。首先,从拥塞窗口说起。

拥塞窗口

拥塞窗口(Congestion Window,cwnd)是指目前自己还能传输的数据量大小。

那么之前介绍了接收窗口的概念,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 接收窗口(rwnd)是接收端给的限制
  • 拥塞窗口(cwnd)是发送端的限制

限制谁呢?
限制的是发送窗口的大小。

有了这两个窗口,如何来计算发送窗口?

发送窗口大小 = min(rwnd, cwnd)

取两者的较小值。而拥塞控制,就是来控制cwnd的变化。

慢启动

刚开始进入传输数据的时候,你是不知道现在的网路到底是稳定还是拥堵的,如果做的太激进,发包太急,那么疯狂丢包,造成雪崩式的网络灾难。

因此,拥塞控制首先就是要采用一种保守的算法来慢慢地适应整个网路,这种算法叫慢启动。运作过程如下:

  • 首先,三次握手,双方宣告自己的接收窗口大小
  • 双方初始化自己的拥塞窗口(cwnd)大小
  • 在开始传输的一段时间,发送端每收到一个 ACK,拥塞窗口大小加 1,也就是说,每经过一个 RTT,cwnd 翻倍。如果说初始窗口为 10,那么第一轮 10 个报文传完且发送端收到 ACK 后,cwnd 变为 20,第二轮变为 40,第三轮变为 80,依次类推。

难道就这么无止境地翻倍下去?当然不可能。它的阈值叫做慢启动阈值,当 cwnd 到达这个阈值之后,好比踩了下刹车,别涨了那么快了,老铁,先 hold 住!

在到达阈值后,如何来控制 cwnd 的大小呢?

这就是拥塞避免做的事情了。

拥塞避免

原来每收到一个 ACK,cwnd 加1,现在到达阈值了,cwnd 只能加这么一点: 1 / cwnd。那你仔细算算,一轮 RTT 下来,收到 cwnd 个 ACK, 那最后拥塞窗口的大小 cwnd 总共才增加 1。

也就是说,以前一个 RTT 下来,cwnd翻倍,现在cwnd只是增加 1 而已。

当然,慢启动和拥塞避免是一起作用的,是一体的。

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

快速重传

在 TCP 传输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了丢包,即接收端发现数据段不是按序到达的时候,接收端的处理是重复发送之前的 ACK

比如第 5 个包丢了,即使第 6、7 个包到达的接收端,接收端也一律返回第 4 个包的 ACK。当发送端收到 3 个重复的 ACK 时,意识到丢包了,于是马上进行重传,不用等到一个 RTO 的时间到了才重传。

这就是快速重传,它解决的是是否需要重传的问题。

选择性重传

那你可能会问了,既然要重传,那么只重传第 5 个包还是第5、6、7 个包都重传呢?
当然第 6、7 个都已经到达了,TCP 的设计者也不傻,已经传过去干嘛还要传?干脆记录一下哪些包到了,哪些没到,针对性地重传。

在收到发送端的报文后,接收端回复一个 ACK 报文,那么在这个报文首部的可选项中,就可以加上SACK这个属性,通过left edgeright edge告知发送端已经收到了哪些区间的数据报。因此,即使第 5 个包丢包了,当收到第 6、7 个包之后,接收端依然会告诉发送端,这两个包到了。剩下第 5 个包没到,就重传这个包。这个过程也叫做选择性重传(SACK,Selective Acknowledgment),它解决的是如何重传的问题。

快速恢复

当然,发送端收到三次重复 ACK 之后,发现丢包,觉得现在的网络已经有些拥塞了,自己会进入快速恢复阶段。
在这个阶段,发送端如下改变:

  • 拥塞阈值降低为 cwnd 的一半
  • cwnd 的大小变为拥塞阈值
  • cwnd 线性增加
    以上就是 TCP 拥塞控制的经典算法: 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

012. 如何理解 TCP 的 keep-alive?

大家都听说过 http 的keep-alive, 不过 TCP 层面也是有keep-alive机制,而且跟应用层不太一样。
试想一个场景,当有一方因为网络故障或者宕机导致连接失效,由于 TCP 并不是一个轮询的协议,在下一个数据包到达之前,对端对连接失效的情况是一无所知的。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 keep-alive, 它的作用就是探测对端的连接有没有失效。

在 Linux 下,可以这样查看相关的配置:

sudo sysctl -a | grep keepalive

// 每隔 7200 s 检测一次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7200
// 一次最多重传 9 个包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 9
// 每个包的间隔重传间隔 75 s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 75

不过,现状是大部分的应用并没有默认开启 TCP 的keep-alive选项,为什么?
站在应用的角度:

  • 7200s 也就是两个小时检测一次,时间太长
  • 时间再短一些,也难以体现其设计的初衷, 即检测长时间的死连接

因此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设计。

参考

(建议收藏)TCP协议灵魂之问,巩固你的网路底层基础

相关文章

  • TCP那些事儿

    目录: TCP是什么TCP报文结构TCP连接过程TCP状态转移TCP流量控制 —— 滑动窗口TCP拥塞控制TCP可...

  • 计算机网络

    一、tcp/http 1、TCP首部。 IP数据报(IP首部+TCP报文段(TCP首部+TCP数据)) TCP首部...

  • TCP协议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TCP协议 TCP/IP协议栈 由上图可知,TCP/IP协议栈包含很多的协议。 二. 什么是TCP TCP是TCP...

  • 15分钟TCP

    TCP协议详解 介绍TCP协议之前,先区分一下TCP协议,和TCP/IP体系结构。TCP协议是TCP/IP协议体系...

  • TCP 与 UDP

    TCP 与 UDP(主要说TCP)TCP/UDP端口号TCP/UDP端口号TCP连接的建立TCP连接的建立发送se...

  • 四 . TCP 编程

    什么是 TCP 编程 TCP 编程是建立在 TCP 协议上的 Socket 编程 什么是 TCP 协议 TCP (...

  • TCP HTTPS专题

    TCP HTTPS专题 TCP协议 TCP/IP协议分层 TCP/IP 协议族里重要的一点就是分层。 TCP/IP...

  • 浅谈 TCP

    这篇文章介绍 TCP 理论,主要分为「TCP 连接,TCP 优化,TCP 重连」三个方面。看《TCP/IP 详解》...

  • 传输层

    ICMP UDP TCP TCP的三次握手 TCP四次挥手 TCP状态机Tcp_status_map.jpg

  • TCP/IP

    引用 一文搞懂TCP与UDP的区别 TCP/UDP协议详解... TCP基础特性* TCP 1、 TCP特性: T...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tcp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ex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