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完了《朗读者》,趁着刚看完自己对剧情以及观影过程中的感受的记忆还比较鲜活,就写了这篇有点乱的观后感。以后想尽量要求自己每看完一部片子都把自己对影片的理解及感受及时的记录下来,不记录的话所有看似难忘的当下终会成空。且这样的记录不仅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也能让我从更多不同的角度理解生活理解自己。
《朗读者》
这部片子中对爱情部分我没有特别多的感受。15岁的米夏偶遇36岁的汉娜,而后两人发展成一段秘密的情人关系,两人交往了一个夏天的时间。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汉娜对米夏的影响那样持久深远,米夏的一生都没能真正与汉娜断开联系。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没经历过心识高度契合的感情,现在大部分人的感情很难摆脱物质及肉身的欲望,一旦脱离了物质、肉身,感情也在慢慢被稀释,直至不复存在。
昨晚上看书看到这样的一段话:什么样的人是爱人。心心相印。像两轮皎洁完满的圆月,相合为一,一丝不差。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肉身辗转多少次,彼此的心识如影相行,从未分离。看完这部影片想到了这段话,当然我并不认为汉娜和米夏的感情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状态,我想这种状态应该很少人能达到,或者说很少人体验过这种精神高度契合的感情。
《朗读者》
汉娜的大半辈子是以一个文盲的身份存活的,但因为内心对文字世界的向往她一直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识字的妇女,喜欢听别人朗读文学著作。即使在法庭上如果她说出她是文盲的事实能帮她减刑她也还是没说出,米夏说因为她自卑。
可能每个人都有让自己感到羞耻或是自卑的秘密,害怕别人知道这个秘密,好像这个秘密一旦被揭穿自己内心所构筑的美好就会随之坍塌,或许也是为了守住我们以为很重要的那份尊严,所以不得不把自己伪装成已经战胜了这个秘密的样子。
人因羞耻感而保有秘密,却又因秘密而困锁,但又因坚守秘密,留有一份尊严。汉娜在狱中最终还是学会了认字和写字,好像在告诉我们那个令你羞耻自卑的秘密也没什么大不了,你只要肯直面它,最终也能战胜它。
《朗读者》
了解到她是一个文盲后,她在法庭中说的那些话就不足为奇了。看完后我在想,如果她不是一个文盲,那么她还会不会做出同样的行为——看着几百人被大火活活烧死。
我想她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她在法庭上说“外面全是炮弹,如果我放她们出来,只会让秩序更加混乱”。事实上如果真的把那些无辜的受害者从集中营放出来的话,他们的存活几率也并不会提高多少。
法庭上她反问法官那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反问,法官也只是沉默不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在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下,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得不为的错误行为,而当面对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时,我们通常是对制造那些行为的人进行审判,而不是试着从他们的角度思考。
米夏的法学老师的一句话很值得反思“如果不能从前辈的经验吸取教训,那他们经历的还有什么意义”。就是因为我们会从过往的经验中吸取有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审判,个人乃至社会才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虽然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重蹈覆辙的现象发生。
文章守发于公众号《Motel》,有兴趣的可以关注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