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出了11年前的杂志开始看,里面有一篇写侯世达,写他写出《GEB》之后,对大多数公众来说可以说是沉寂了。而我也是,跟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一样:他竟然是还活着的作者?1963年,侯世达完成《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1980年,侯世达的这本处女座为他赢得了1980年的普利策非虚构类作品奖。然后呢?
《GEB》当年被誉为人工智能届的圣经,侯世达坚信机器也可以拥有创造力,他致力于探索“思考”本身。在这本书中,侯世达呼吁人工智能研究不要执着于机器如何聪明地解决人类的问题,而应更多关于对人类思想的理解。这种想法显然并不符合社会整体对利益的趋向性,当深蓝击败了人类国际象棋大师之后,侯世达对它的成功并不认可,这是一个计算力与穷举的胜利,可以说是毫无美感可言。
然而接下来对于人工智能的探索与进步,正是在这些领域里慢慢发展出来的。
〉“当莱特兄弟和其他人停止模仿鸟类,开始学习空气动力学时,就是人类飞天梦实现的开端。”斯图亚特·罗素和彼得·诺维格在他们所著的教材《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中室这么写的。人工智能也是在放弃了模仿人类之后才渐入佳境的。既然飞机不需要扇翅膀,计算机为什么要学会思考?
这个观点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绝大多数的机构,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都早早就放弃了模仿人类思考这个领域,而投向了机器学习。机器学习实际上是转化了问题本身——将一个复杂的,需抽丝剥茧方能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累积足够多的例子就能搞定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走在这条路上,此时的侯世达投身于什么呢?
侯世达有一个口误记录本:从少年时代开始,他记录自己与别人的口误,包括发音置换,近因错误,谚语揉杂等等,近一万个口误案例收录其中。这些都是他研究思维的切入点:正确的语法没什么意思,而大量的错误之中蕴藏着思维机制的规律:如果收集了大量错误,海量的规则加起来就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个强大的证据,证明或否认某种机制。他始终都在认知领域打转,一心要搞清楚人类到底是如何思考的。他像一个走在小路上的人,几十年间,与世界已不同路久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