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旅游标志是铜奔马,它三足凌空,一蹄踏鸟,昂首翘尾,呈奔腾状,体态优美,动感十足,特别是其脚下的飞鸟收足展翅,似是在风驰电掣般疾翔,更突显出马儿跑得飞快。整体看上其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给人以天马行空之感,而它的名字还发生过重大变更。
1969年甘肃武威市新鲜公社农民在“雷祖观”下的土丘挖防空洞时,意外发现一座东汉时期的古墓,从中出土了23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一个马踩飞鸟的铜器格外引人注目。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的郭沫若见后赞叹不已,称其为“马踏飞燕”,1983年它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但不少专家对它的名称发出质疑,因为奔马足下的飞鸟并不是燕子,而是天马神话中的龙雀,为了避开歧义,文物局最终定名为“铜奔马”。
但我还是觉得叫“马踏飞燕”更形象生动,而“铜奔马”学究气太浓,所以仍喜欢用它的旧称。这次武威之行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要到雷台一睹马踏飞燕的出土地,尽管明知不可能见到这件国宝的真容。进入景区大门的广场,我们便被一排盛装的乐手吸引住了,十一个身着黑色燕尾服的男子居中、两侧各有一位穿拖地大红长裙的女士,他们手持电吹管齐奏《我们都是中国人》,声势浩大,声震云霄,一下子便把我俩的情绪调动起来,感觉行将看到的古墓肯定也不同凡响,而这种意象接下来又得到强化。
前行百米,即望见一片铜马车方队。其由38匹铜马、13辆马辆和一辆牛车组成,领头的便是马踏飞燕,它们与真马真车同比例,看上去个个威风凛凛,霸气十足。“眼前的雕塑再现了当年文物出土时的场景,它们分为四组,体现了墓主人出行时的宏大场面。其中的马匹是西域大宛国的汗血宝马与蒙古马联姻成的河西马,十分珍贵,骑行它们的都是王公贵族,而乘牛车的应该是负责物资保障的管家。”一位导游在给客人做讲解,我们顺便沾点光。
跟着这队旅游团我们随即来到主景区,一座高不足十米的土台映入眼帘,雷台汉墓在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瞬间打了折扣,而当我们进入墓室时,更觉寒酸。其洞高不到两米,中间的门洞更是不足一米七,游客都需要低头哈腰才能小心翼翼地钻过去,压迫感与窒息感同时袭来,有幽闭恐惧症之人肯定会瑟瑟发抖。主墓室的高度也就三米左右,占地面积在五、六个平米,侧洞中一比一的铜车马模型更是犹如儿童玩具似的迷你小巧。
我们快速随人流逃出墓室,在外面喘息片刻才平复了紧张的心绪。我不禁怀疑马踏飞燕为何成了国家旅游标志?细搜资料得知,这件宝贝能在成千上万国宝中脱颖而出,原因不在于尺寸大小,关键是其制造工艺达到了东汉时期铜铸件的最高水准,而且它的形象完美契合了中国旅游业腾飞与开放进取的精神。我便释怀了,意义至上,精神无价,刚才在墓道中的不适感也随之烟消云散。而景区门口恢宏的电吹表演与逼仄的墓室形成的巨大反差更是在我的记忆中划下深深印痕,为我的旅行体验又添一幅别样画面。
2025.9.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