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个什么鬼?谈到哲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是我看了安妮.鲁尼的《哲学的故事》之前,以及之后的想法。
记得高中政治课学哲学的时候(等等,政治跟哲学是亲戚吗),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查了百度百科,才知道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不过,这个跟我有什么关系?的确没关系。但是,每个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在脑子里认真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是作者故作深沉?还是哲学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启发性?至少它会刺激你的大脑,迫使大脑去运转和思考。
安妮.鲁尼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中世纪文学博士,曾曾先后在剑桥大学和纽约大学授课,剑桥大学纽约姆学院皇家文学基金研究员,英国作家协会会员,她曾获世界科普图书安万特奖。

安妮.鲁尼的《哲学的故事》讲述了哲学的发展史。哲学自古与政治、经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哲学史透露着这些学科的历史。
花了50年写《世界文明史》的威尔.杜兰特为了改变“人民不了解哲学,哲学不关心人民”的局面,让哲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哲学正在启发和引导人们思考生为什么而活并找到生和死的意义。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存在?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中心是哪?哲学家被这些问题困扰着,争斗着,从古到今;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讲过一个关于忒修斯的船的悖论:每次用新的木材去修补船的破损部位。当所有的部件都被换一遍之后,它还算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如果是,可是原来的部件都不存在了;如果不是,那原来的船去哪了?
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现在的你还是曾经的你吗?据说,每隔七年甚至更长时间,人体全身细胞都换了一遍,那么,现在的你还是七年前的你吗?如果是,为什么连细胞都是新的?如果不是,现在的你会是谁?

也许你会认为这些都是闲得蛋疼的问题,但是,有些人,也就是我们伟大的哲学家,却为此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或丧失自由。
意大利天文学家采科·达斯科里只因说地球是球状而被天主教会活活烧死;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也被天主教会活活烧死,只因他赞成宣传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地球中心说;伽利略被判了终身监禁。
为什么宗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西方国家的宗教,自古以来就与政治关系密切,甚至政教合一。
其实,在西方,宗教不仅仅代替国家行使权力,还将手伸到了心理学、经济、政治、科学、艺术等领域。
例如,教堂壁画画的大部分都是《圣经》里的人物和故事。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天文、物理等知识,到处都有宗教的影子。

这一切源自于对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的探索。
相信上帝存在的一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怀疑上帝存在的一方则不断探索和证明“是我们创造了上帝”。敢于质疑上帝的人则被教会认为是亵渎神灵和《圣经》。但随着人们的探索和科学的发展,宗教教会发现自己的谬论再也无法继续“装”下去,因而有了300年后的1979年11月,在世界主教会议上,罗马教皇提出重新审理“伽利略案件”的荒谬之事。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上帝并不存在,而是人创造的概念,上帝作为一种宗教概念存在,不过是用来“驱赶自然界的恐怖怪物……平衡人类与残酷的命运……以及补偿人们受文明压抑的生活”。

人们不仅怀疑上帝是否存在,甚至怀疑自己看到的一切,怀疑自己是否存在。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就认为“人不过是一堆感觉的集合,所谓的人的存在不过是一系列的感官经验”。
尼采的姐姐伊丽莎白篡改尼采的《权利意志》一书,被纳粹所利用,导致了纳粹对犹太人采取了疯狂的种族灭绝式屠杀。出生于奥地利的美国临床分析心理学家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幸存了下来,支撑他活下去的是尼采的那句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他后来写成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激励着无数的人,探寻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但是,对于统治阶级而言,探寻生命的意义远远不够。个体更关注“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而统治者更注重“如何构建良善社会”。这与孔子在《论语》里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是一样的。
但是,人人寡或者人人均的柏拉图式“乌托邦”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对形而上学运用的政治哲学一直在积极探索实现“正义”“自由”“权力”“公平”的社会形式。因此产生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好了,对于“哲学是什么鬼”这个问题,我想,看了安妮.鲁尼的《哲学的故事》之后,大概可以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