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曾在我的印象中并不深刻,我听说更多的古代圣人孔子。我猜测有这样一种原因,就是,孔子的光芒太大,然后他们俩又都是儒家学派的,孔子就把孟子的风头给抢了。但这也只是猜测。我在小时候听到子曰,就只会认为是孔子,不会认为是孟子,到后来,渐渐的学了更多的知识之后,我慢慢发现,孔子原来与孟子也差不多。只不过他们俩说话前有不一样的地方罢了,一个是孔子曰,一个是孟子曰。
实话说,我读的孔子的作品并不多,只是在语文书上,有过的背下来了,理解了意思,但是他们剩下的作品很多流传于世的作品,我并没有读过,也当然没有学过。孔子的著作是论语,是他和他的弟子们共同编著的一本书,在这里面有很多的,小故事,其中我记忆最深的是《贤哉回也》这一章。现在回也这一偏装,赞美了颜回不改其乐,贫贱也不能移的精神。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理,那就是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要不断的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这就是,颜回告诉我们的道理,而颜回又是孔子的学生,这一定要是孔子教给他的,颜回把孔子教给他的实现了。我认为孔子讲的更多的是礼和义,还有学习。他大部分比较著名的作品都在讲学习,他在这方面说了很多,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一句就在告诉人们,要会学习,会学习的人一定会复习,复习了才能得到好成绩,最后会成为君子。哦对了,孔子在君子这一方面也讲了很多,就不再这一一列举了。
而孟子就不一样了,他所说的大多都是气势充沛,情感强烈的一些道理。而他重点讲的是大丈夫的义,而不是君子的礼了,就像《富贵不能淫》这一篇。他所讲的大丈夫又包含了很多含义,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窝自横天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还有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这些人都被孟子谓大丈夫也。还有《虽有佳肴》这一篇,他又在讲教育学的关系,生动的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这篇他擅长,用类比,把佳肴比作学习,就是你不学习的话,你就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还有要实践的观点。这正好补充了孟子对孔子,对于学习观念的不足。
总而言之,他们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圣人。比许多常人都懂得更多的道理。告诉了人们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可以做,哪些是必须做的。他们得学识,在现在看来,也并没有完全过时。就算过时了,我们也应该尊敬他们两位古代的圣人。因为他们给那个时代带来的进步也不可估量,也教会了很多地址能绵延下去,他们的知识。
当然,我们学习它并不是只是学习他们的知识与道理,更多的也有学习文言文的这一成分,学习了他们的这些道理,还有这些语言成分结构,能让我们的语言,文言文的能力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