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文】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敌人能被我战胜的时机。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创造充分的条件;可以战胜敌人,关键在于敌人出现可乘之隙。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感悟】
《孙子兵法》的逻辑性非常强。纵观全书,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对前三篇的总结和升华。
表面上看,前三篇的内容都是在讲如何预测双方的胜负。这一部分内容承上启下,我们既然知道哪些是胜利的条件,哪些是失败的因素。我们就应当学习那些善于用兵的人。努力去创造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孙子在这里的文字表达非常严谨。他并没有用“胜利”,而是用的“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包含了势均力敌长久相处的状态。因为许多时候你不一定能够保证胜利,但是只要没有彻底失败,还是有胜利的希望。
孙子认为“不可胜”也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要自己努力创造条件,同时不给敌人可乘之机。要战胜敌人,除了自己不被打败之外,还要随时关注敌人的动态,发现战机。这就是“可胜在敌”的道理。
在前三篇中,孙子告诉我们许许多多预测胜利的方法,比如五计、七情、十二诡、知胜五法等。孙子的逻辑很清楚。既然我们知道哪些因素是胜利的条件,我们何不努力去创造这些条件?一当具有了这些条件,我们至少不会被敌人轻易打败。但是孙子告诉我们,必须要头脑清醒。不是说具备了这些条件就一定会胜利,还必须满足敌人有破绽的条件,因此必须时时关注敌我双方的动向。所以说胜利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进行预测,但是不一定能够强求胜利(没有机会就等待机会,创造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