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院的工作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尤其是项目式学习,不断尝试新的方式。蒙志学院通过工作坊的开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举动。文学院目前分解到各个年级去卷,主动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书香项目组对教师阅读也做了体系化的设计,正在试运行。数学学院和传播学院一直很强。科创学院、艺术学院和体育运动学院的工作也有序开展。
本学期除了保证为学院提供更多的支持外,我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下深水为教研组赋能。前两周跟了其他教研组,今日第一次信息科技组。前期观察走访后发现,这是五个人的教研组,全校3000多学生,80多个班级,他们完成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全校的信息科技培训与管理,就忙得完全抽不开身,教研活动时间,更多的是安排和协调各种任务,研讨各种活动的开展,很多时候只能有教无研。怎么破解呢?于是,我向deepseek发出一份写文章的提示语:
前期观察走访后发现,信息科技组是五个人的团队,全校3000多学生,80多个班级,他们完成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全校的信息科技培训与管理,就忙得完全抽不开身,教研活动时间,更多是安排和协调各种任务,研讨各种活动的开展,很多时候只能有教无研。请根据以上材料和语言风格,以《没有时间教研才更应该教研》为题,继续写文章,唤醒老师们参与教研的热情,了解教研的好处,知道从现实需求入手,日常问题变研究主题,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写课讲课(讲写出来的课堂案例)开展校本研修,逐步形成体系化的研修内容,构建自由发表见解,汇聚集体智慧的教研文化。请看他给出的文章可以打出多少分?
【题目】没有时间教研才更应该教研
【正文】
一、困局背后:越是“没时间”,越要“找时间”
信息科技组的日常,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课堂授课、设备维护、活动保障、技术培训……每个齿轮咬合得严丝合缝,却唯独少了“润滑剂”:教研。当“完成”取代“思考”,当“执行”覆盖“创新”,忙碌便成了困住专业成长的茧房。但教育的真相是:越是疲于应对琐碎,越需要以研破局;越是困在事务性泥潭,越需要借教研凿出一道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自由时间,恰恰藏在教研的缝隙里。”所谓“没时间教研”,实则是将教研与工作割裂的误区——教研不是“额外任务”,而是“效率杠杆”:把重复劳动转化为规律提炼,将突发问题沉淀为系统方案,让单打独斗升级为团队协作。当日常问题成为研究课题,“救火队员”便能转身为“问题猎手”,从被动消耗走向主动破局。
二、破题之道:把“问题清单”变成“研修菜单”
教研不必刻意“造景”,真实的教育现场处处是研究土壤。信息科技组完全可以从这些“真问题”切入:
痛点即课题:
学生提交作业文件格式混乱,能否设计“一键规范化”工具提升管理效率?
全校教师信息素养参差,如何开发分层培训微课实现“精准滴灌”?
机房设备突发故障频发,可否建立智能巡检系统减少人力消耗?
任务即资源:
将“全员信息技术培训”拆解为“数字工具应用案例库”共建;
把“校园科技节策划”升级为“项目式学习设计”主题研讨;
用“跨学科课件制作支持”倒逼“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开发。
利用ai对全校教师进行ai与教学融合的培训(该条内容是我加上去的)
教研的本质,是把琐碎的工作变“厚”,让重复的动作变“深”——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是思维碰撞,每一场观课议课都是镜子互照,每一篇课堂案例都是经验结晶。
三、行动路径:用“最小切口”实现“最大增值”
1. 化零为整,让教研“长”在日常里
碎片化研修:晨会10分钟“问题快闪”(每人提出1个本周教学卡点);
任务式共研:设备维护时同步录制“故障排查微课”,积累校本资源库;
项目化攻坚:每月聚焦1个核心问题(如“大班额差异化教学策略”),分工查阅文献、实践验证、迭代方案。
2. 借力技术,让智慧“流动”起来
搭建线上教研空间:用共享文档实时记录课堂观察,用思维导图梳理研讨脉络;
开发AI教研助手:自动分析学生作品数据,智能生成教学改进建议;
构建资源众创模式:每人每学期贡献1个“5分钟解决方案”(如“机房纪律管理三招”)。
3. 成果反哺,让成长“看得见”
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工具包”:开发《信息课堂高效管理50问》《校本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让优秀案例“流动”起来:开设“信息科技教师TED讲坛”,分享“我的问题解决故事”;
用数据说话:对比教研前后课堂管理耗时、学生作品优秀率、教师协作效率等关键指标。
四、终局思维:从“教研活动”到“教研呼吸”
真正的教研文化,不是“挤出时间完成任务”,而是“让研究成为专业呼吸的节奏”。当信息科技组开始:
在机房巡检时讨论“如何用物联网技术预警设备异常”;
在调试程序时思考“怎样把调试思维教给学生”;
在培训教师时反思“成人学习规律与儿童教学的异同”……
教育的魔法就此发生:琐碎中生发创意,压力中孕育突破,协作中看见远方。
没有时间?那就把此刻的问题当作教研的起点——当你开始研究“如何节省时间”,教研就已经开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