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源于今天下午在明慧导师群里,安然分享的一件青铜器,我们有幸见证千年前的文化,深深震撼,略微整理,传递这份大爱,以记当时心境,感谢安然这份分享之心。
原文如下,与君共赏!
今天我也来分享一件青铜器。



这是一件玩具,名叫“子仲姜盘”。
子仲姜盘是一只丈夫为妻子制作的青铜器,其中凝结了这对千年之前的夫妻之间醇厚浓酽的爱情。这个好男人可能是常年征战在外,无法和爱妻团聚,便做了这么一件玩物送给这个女子,这其中复杂的情感自然不用多说。

伏虎状的足,老虎仿佛不堪重负,又仿佛心有不甘,转首瞠视,虎口大张。

探首状的龙型,就像正在窥视盘里的游鱼和水鸟一般。
这是一件春秋早期用于盥洗的青铜器。它形体较大,整器风格质朴浑厚。盘壁的两侧子仲姜盘有一对宽厚的副耳高耸,其外侧饰有云纹。
盘的前后各攀一条曲角形的龙,龙首耸出盘沿,作探视状;龙身躬背曲体似于跃入盘内水中。

盘内底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鱼为七条一周,龟、蛙为相间排列,此种饰法极具春秋早期的特色。
盘的中心是一只带有头冠的雄性水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性水鸟,造型生动。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动物可以在原地作360度的转动,这是以前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的。
那么子仲姜盘,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盘,是盛水器,也被称为盥洗器。在日常生活中,盘和匜(音移,第二声)组合起来,用来行盥礼。子仲姜,是一位女性,也就是这只盘的主人。“子”是指妻子,“姜”是这位女性娘家的姓;仲,则是代表这位女性乃娘家的嫡出次女,即“姜家的二女儿”。
除了动物装饰之外,子仲姜盘上还有铭文6行32字:“维六月初吉,辛亥大师作,为子仲姜沫,盘孔硕且好,用祈眉寿,子子孙孙永用为宝”。
在两千七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六月初吉”的一天,这位晋国掌管音律和教授诗歌的官员“大师”,当时怀抱着怎样的心情、花费了多少的心思才为自己的夫人“仲姜”做了这样一件形制少见的、精美文雅的、活泼而又不失稳重的青铜水器送给她,并在盘底铸下愿夫人长命百岁(“用祈眉寿”)的希望?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不曾随风而逝,穿过千年的时空将那一刻的深情眷恋展示在我们后人的面前,并将同这只子仲姜盘一起,镌入永恒。

子仲姜盘最为出众之处,即在于它盘内有垂直的支轴,同盘底连为一体;在支轴上嵌套了水鸟和游鱼的圆雕,并且这些水鸟和游鱼都可以在水平面上360度转动。
这其中包含了相当高的铸造技巧:既不能使浮雕同支轴密接到粘合起来的地步,也不能使浮雕同支轴之间宽松到可以轻易取下。
据推测,此器应该是先铸出盘体,并盘体上树立的蘑菇型支轴。在铸造完成的支轴上涂上泥状的既耐高温又有足够强度的涂料,再将圆雕动物的范套在支轴上铸造动物,最后将涂料去除,动物就能够水平转动而不至同支轴粘连。
所以,无论从铸造工艺还是人物轶事的角度,子仲姜盘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也许大家认为这件青铜器到此就介绍完了!
但她真正震撼我的在哪里?
大家看看下方写着什么:

叶肇夫先生赠

我专门查过这件宝贝捐赠过程,捐赠经过:
2002年09月18日,马承源在《"国之瑰宝":实现的梦想》电视访谈中说道,"上博新馆落成后,迅速在世界上赢得了极好的声誉,影响非常大,主动捐钱、捐文物给我们的海外人士非常多。他们认为,把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留在上博是放心、值得的。
"子仲姜盘"有一次,香港的叶肇夫先生请我去香港看一件他从海外重金收购得来的青铜器,鉴定真伪、优劣。我一看,这件子仲姜盘为春秋早期青铜器,工艺精湛、世所罕见。最令人叫绝的是盘内装饰有立体的鱼、蛙、水鸟等小动物,它们不仅造型生动,而且每一个都能在原地作360度的旋转。这些小动物与盘底的浮雕相映成趣,构成了立体与平面、动与静的完美结合,是以前发现的任何一件青铜盘上都没有出现过的。
吃饭时,叶先生讲,以后可能会把这件宝贵的文物捐献给博物馆。我不敢接口,不知道他说的'博物馆'是指哪家。因为这件青铜器实在太难得、太珍贵了。"
"此事我一直念念不忘。两年后,香港回归祖国前夕,我给叶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借他的青铜盘两月来上海开个展览,算是沪港两地联办的一项庆回归活动。一周后,回信到了,叶先生在信里说:'送给你吧……'"
"上海博物馆新馆美名在外,叶肇夫虽然自己还没有来过,却早已晓得情况。没多久,他亲自把这件无价国宝带来上海,捐给了上博。可以想象,这种事在以前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在这件青铜器上见证了丈夫对妻子的爱!更见证了叶肇夫先生的大爱!如此胸襟几人能比?
在跟随明慧导师学习中,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模式,愿自己有一天也能活成一束光,照亮身边的人,真正做到爱满人间。
这就是人生处处是道场,处处有奇迹。
以上原文和图片皆由安然分享提供,她是本文作者,感谢安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