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沉下心来认真做的事情却很少,全部是碎片化的时间,有时候进行着毫无意义和营养的对话,浪费了很多时间,可又无法彻底的完全断掉这种无意义的对话,不然真的是自己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为了让自己能融入社会,为了让自己彻底与世隔绝,还勉强进行着无意义的生命损耗。
内心渴望与世隔绝的纯净生活,但要渴望融入社会的大熔炉,内心的清高孤傲与现实的琐碎交杂在一起,所以会变得有时候很矛盾,很挣扎,不想彻底沉沦于现实中,又无法彻底的绝对的遗世独立。
之前看到很多事业成功的人去终南山成为隐士,当时年轻的我有诸多的不理解,一路走来,现在似乎理解了人到中年真的渴望成为隐士,真正的修行是修炼自己的内心,可以在大千世界中修行,也可以去深山老林清修。“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山”,在红尘俗世中修行远比去深山老林修行要艰难的多,因为环境每天都是变化的,并不是四时季节寒来暑往的交替,也不是风霜雨雪的捶打,身处互联网千禧一代的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拥抱世界。
无论外界如何多姿多彩,最后还要回归自己本心,无论世界如何喧嚣繁华,最后还要回归自己的小世界。
既然最后不过是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还要到哪里去,我们从未走远,我们从未离开,我们一直在自己臆造的世界中飞扬跋扈,那这样的喧嚣意义何在?这样的社交意义何在?
意义或许在于我们为互联网的大海中贡献了一个个微小的比特信息,如果这也是推动了世界的前进,成千上万上亿的普通人成就了互联网的繁华。
昨天手机中推送了一条新闻,一个上海女孩感激他人的善良以微小的物质作为回报,众口铄金,最后生命陨落。我们不是活在他人口中的,我们不是活在他人造就的世界中,我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但我们却又是活在他人眼中他人口中的。
记得以前有纪录片讲述一个人虎口脱险,是真的在老虎嘴下求得生存的故事,一只老虎出现在自己面前,而这个将成为老虎腹中的美味,而他急中生智,没有躲避,没有恐惧,没有恶意,用自己真诚的眼神和温柔的动作赢得了老虎的仁慈,和老虎成为朋友,老虎最后放弃了吞食这个人。
还有的小孩一出生就与狼生活在一起,成为狼孩,与狼成为同类,被狼抚育长大,学会了狼的嚎叫,学会了狼的生存方式,我们看着悲哀吗?最初是有悲哀的,但其实更多的是对动物,对生灵的理解。万物都是有灵性的。
然而有些人身为人,但行为却猛于虎恶于狼,在动物世界中,尚不食同类的,不自相残杀的,然而有些人却在诛杀同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