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报喜不报忧

报喜不报忧

作者: Right521 | 来源:发表于2022-06-02 23:57 被阅读0次

“报喜不报忧”不只发生在子女身上,许多父母也习惯如此。

漂泊在大城市的子女们大多数体会过,父母在电话里总是说“一切都好”,自己回到家才发现,他们会在不经意间谈起不久前的一场大病,或是一次住院经历。

选择报喜不报忧时,许多人的考虑是不希望将对方置于担忧、焦虑又无能为力的情境中,这是一种最朴素的人之常情,“他离我这么远,又帮不上忙,不必给他徒增一份烦恼”。

被隐瞒的子女总觉得郁结于心。这既是对父母所受苦难的难过,也是自己被认可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心理咨询师分析,成年子女希望父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可依靠的对象,但“不报忧”的父母没有给这个机会。

他/她感受到的是,父母始终把他/她当作一个孩子——我们管好我们的生活,你好好学习/工作就行了,别的事不用管。

子女“渴望自己作为一个有担当、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被认可,但这一部分需求没有在家庭关系中被满足”。

有些人不希望在父母面前暴露自己的无助与脆弱。美国休斯敦大学社会工作学教授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将“脆弱”描述为“在面对不确定性、风险以及情感暴露时,人们容易感受到的一种不舒服的情绪状态”。

这种“脆弱时刻”一般来自两种场景:告诉亲密对象自己正面临的困境、不堪的经历、犯下的错误;

或是吐露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希望从对方身上获得支持。无论哪种情况,都意味着告诉对方一些“不好的事情”,或是自己“不好的一面”。

有些人从不主动展示自己的脆弱时刻。

他们讨厌不确定感,“脆弱”恰好意味着自己正身处无法掌控的不确定性之中。他们更想追求可控的状态,只选择暴露那些“安全”的信息和情感,仿佛一切都未失控。

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来自父母的适度期待会给予孩子方向感和确认感,但当期待脱离了实际,远远超过孩子所能达到的程度时,会成为一种压力甚至压迫,孩子很容易产生“羞耻感”。

在心理学方面,羞耻感的成分非常复杂,其中往往包含两种感觉:异常感;自卑、自我缺陷感。

羞耻感强烈的人常感到,“如果别人发现了我们的缺点,他们会讥笑我们,对我们感到愤怒并排斥我们”。从这一点来说,羞耻感是丧失认同感的极端表现。

如果你是纠结于是否应该“报忧”的子女,可以大胆地相信,“报忧”并不是一件错的事情。

毕竟,当你选择向一个人分享自己秘密或者感到无助的时刻,对方肯定是你特别亲密的人。如果你是父母,不妨向孩子直接表达无条件的支持与爱,让他/她知道,不必害怕因为暴露自己脆弱的部分而受到批评,因为你会完完全全信任他/她。

相关文章

  • 报喜不报忧

  • 2017-09-26

    报喜不报忧

  • “客人”

    身处异乡的我们,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 报喜不报忧

    (作者原创,禁止转载) 报喜不报忧 出门在外的人,与家里亲人联系时,总有一句圣言“报喜不报忧”;员工向老板汇报时总...

  • 中原焦点团队喻瑞珺中十九分享第237天2020.4.2周四

    报喜不报忧 以前在我的词典里,如果要评价一个人"报喜不报忧"那就会上升到品格道德的层面,报...

  • #小记#

    很多年后,我也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报喜不报忧?

    一,人们大多喜欢报喜不报忧 有这么一个笑话:皇帝喜欢报喜不报忧,许多前去报喜的得到了奖赏;有的去报忧的被惩罚。边关...

  • 2019-06-10

    想必大家都熟悉这样一个现象:家长会在每次考试孩子回家后发现:孩子总是出现报喜不报忧。 一谈到孩子报喜不报忧时,家长...

  • 做真实的自己

    中国文化的基因里多“崇好”却少“扬真”。我们常常向父母报喜不报忧,下级向上级也是报喜不报忧。我们为了维护好...

  • 以前是我们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现在恰好相反

    最近这几年,我发现父母居然开始对我报喜不报忧了。以前是我们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现在恰好相反。 01 我们最容易把坏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报喜不报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uc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