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微博账号发的第一条微博。
2014年的3月,我刚刚工作半年多。换豆瓣账号,所以把看过的书统统再标记一遍。
事实上,在这个微博账号之前,我还有一个账号。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无踪可觅了。
由上可以看出,我是个非常爱换个人社交账户的人。不仅豆瓣、新浪换过好几回,邮箱、QQ等其他的也都经常换。搞得周围的人也不胜其烦。
记得我一个研究生同学就一脸怒气地埋怨过我:你怎么老换邮箱?给你发个通知都不知道发哪个。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读研的时候,刚工作的时候,还都属于比较迷茫的阶段。未来很美好,但这种美好是模糊的。自己是谁,到底这辈子要干什么,每一天怎么过……这些问题好像潜意识地盘桓在自己的脑子里,但自己刚刚接触这个纷杂的大千社会,还没顾得及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问题。
自己心思不定,就老爱变换自己的“身份”。一时间看到一本书,或者有了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想法,就新起了一个名字,非要换自己的社交账户。
现在的我,是不会做这种事情了。
所有社交账户写作“童淇”已经好几年了吧,很稳定。淇,是我大女儿的名字。这是我第一个孩子,我的命。当时起网名要找一个字来配“淇”,想来想去,我是性情简单的人,渴望像孩子一样生活,所以配了个“童”字。
没想到,还配得非常完美。
两年半后,我的二女儿出生了。我说叫童吧!让老家的人去查八字,这个“童”还真的适合她的属相、八字。
从此,我这一生,“童淇”不会再改变了。
关于新浪最早的回忆,能追溯到2008年。那个时候,我在读本科。仿佛一个人被流放到了远地,每天置身黑暗的牢狱。
记得有一阵挺快乐的,就是看郭敬明的博客。
我所在的学校挺差劲的。宿舍没有网。要上网还要去专门的地方。现在脑中还记得的画面就是,我拎着我的笔记本,跑到上网的地方插上网线,一坐一上午。
就这样放空的几个小时,让我暂时忘记了痛苦,摆脱了烦恼。
后来在北京生活,读研的时候和小伙伴约在字里行间书店看书,一坐也是一下午。真是场景再现啊!
可能我天生就爱这种生活。
一个人面对文字的世界。
我那个时候还是写过点什么东西的。
记得最早写过一个关于我们班同学的小说。一开始的最初,我对大学生活还是有过热情的,在我没有被因为无知和愚昧选错的专业打趴下之前。
小说写完,我发给了同学们看,很多人夸我写得好。当然这里面更多的是客套的成分。后来我发给了学校的什么贴吧组织。
留言很多,火了一阵儿,版主甚至邀请我参加什么大赛,还说我真的可以走这条路。可是我那个时候真的跟蒙昧没开化的原始人没什么区别,不清楚他说的意思,后来就过去了。
从此,这个牢狱再也没有闪现过亮光。
很多次,我想我十几年前如果选了自己擅长的文科会怎样。
高考成功考入名校?本科四年读了很多书?事业发展比现在好很多?生活比现在好很多?
而不是
高考进入一个垃圾本科,本科四年全荒废了,毕业五年了还是个普通的小编辑,最严重的是文章都不会写了,写出来的东西还不如小学生,虽然有房,但依然买不起车,只是一个可怜的房奴……
但
我还能遇见这么好的老公吗?我还能在毕业的时候顺利拿到户口吗?我还能有两个健康漂亮的小宝贝儿吗……
没有人能给我答案。
想我读研的时候忙着找婆家,刚工作的时候忙着生孩子,如今俩娃都生完了,注意力终于转回到事业上来了,突然发现,自己不会写了。
写不出来是有原因的,但我拒绝接受。这就很痛苦,有时候属于自虐了。无数个夜里,我都苦恼到恨自己。
恨归恨,痛归痛,就算从零开始,我也得在这条路上走到底,走到死。因为这是我爱的,这是我属于的地方。我不怕。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权倾朝野?腰缠万贯?青史留名?享乐一世?
对我来说,当肉体华为虚无,当时间流尽,还有人在读我的文字,这就是我追求的全部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