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登过山吗?如果你写一篇登山的文章,会怎么写?
在叶开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中赏析胡也频的《登高》一文可以找到答案。
胡也频写的是儿时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登高”活动,这个是小孩子的节日。也是给孩子特意设定游戏的一天,这一天,去登山“可以长得高”,这个节日的理由十分有趣。
三两个孩子一起去爬山,放风筝,买零嘴,一整天的玩,很开心。
《登高》的叙事技巧,采用了登高前、登高时,下山后。
登高前的期待,把小孩子的心思写得细腻生动。孩子经常盼着下雨,这样可以不用去学堂,不去见酸得发腐的秀才老师,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几乎每天早晨,都会侧耳听是否有雨,“雨,尤其是早晨的,可说是等于给我们快乐的一个天使”。
然而有一天,不下雨,才是最开心的。
那就是登高节的这一天。一年一次的登高节,小孩子的节日。
怕得要命,连邻居张妈洗碗的声音,都怀疑成下雨的声音。
若是晴天,“这自然得感谢金色的太阳!阳光照在窗外的枣树上,我看见,满树的枣子还映出红色,于是狂欢了:这真是非同小可的事!实在,像一年只有一天的登高,真须要晴天”,极其想要的盼,是每个人都有的。
作者以先抑后扬的写法,写出孩子对自己节日的满心期盼。
这一天,孩子要放风筝,要比谁的风筝漂亮,放得高。
邻家的孩子早上就放了只蝴蝶的风筝,扯着猴急的作者和自家小兄弟们也想一比高下,从床底下拿出去年旧的风筝,都有些气馁,但听见妈妈说,今年陈伯要带一只新的风筝,顿时欢天喜地起来,于是盼着陈伯,就如同盼着天睛一般。
等啊等,迎面而来的每个人,每一次经过的脚步声,都疑似陈伯。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直到响午,还不见陈伯。“本来是非常可爱的,这时却觉得他可气,也像是故意和我们为难”“他是非常可恶的,”锵弟说,“以后我不和他讲话,他要亲我嘴,我就把他的花胡须扯下……”关于这,我便点头,表示一种切身的同意”。可爱的陈伯在等待中,变成了仇敌。
陈伯终于来了,居然还带来了一只黑色夹着白色花纹的潭得鱼的风筝,比邻家的花蝴蝶,要漂亮的多,这是陈伯在风筝铺里一直盯着,等着,才得来的。
要放风筝了,午饭的滋味没偿出来,就拉着陈伯上山。
母亲给了零钱,在山上花。
放风筝高手陈伯,将风筝放得高和稳,不会被其它风筝缠住。
母亲的钱,计划着花,却当不住各式零嘴的诱惑,改了用改。
开心得不得了,有吃有喝有玩。
作者笔下的登高节,孩子的节日,充满了童趣。
叶开在解析该文时,提到胡也频是一名激进派的笔者,他写孩子的节日,希望给孩子一个放飞天性的节日,传统节日有中秋、端午等节日,都是大人的。少年强则中国强,更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以一个节日牵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是这篇优秀散文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