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就是清明节,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我记忆中的清明节:妈妈早晨会煮很多白水鸡蛋,我会拿两个鸡蛋在上学路上吃。为了玩耍,小伙伴会拿出各自的鸡蛋对对碰,看谁的鸡蛋最结实,谁的鸡蛋一直坚持到最后都没有碎掉,谁就是最后的赢家。现在想来即使是赢家好像也没什么奖励,不知当时为什么玩得那么不亦乐乎,可能这就是孩童天真快乐的地方!

我老家是徐州——古称彭城,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连萧县,东临连云港,南接宿迁,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徐州这边儿过清明有自己的特色,随我来了解一下吧,看看你们那边儿是否和我们有一样的地方?

上坟祭祖
在徐州,清明扫墓我们会称之为“上陵” (陵读谐音“林”,指墓地),上坟是在清明之前的几天,不得超过清明节这一天。清明上坟,燃香烛、化冥纸祭祖外,还须替祖坟添土。民国初期,有许多人上坟不带铁铣等上坟工具,而是雇佣小工代添。添坟一座,工钱约三四十文。这一天,侍立路旁的小工很多。有的劳累一天,可得三四千文。

门上插柳
小时候每到这天,父母就会早早儿地去湖地里折很多柳条,当时很不解,会询问母亲,但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仅仅说是大家都要插。旧时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门前必定要插柳枝,而俗谚又有别的含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个大黄狗”。意为 “插柳招魂”,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便诅咒你死后无法超生为人。徐州的儿童往往折了柳枝编成帽圈戴在头上,俗信可以“明眼、驱疫”。
扫“金银灰”
清明节是徐州人习俗三大鬼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中的第一个,祭祖较为隆重。清明时,农村的孩子会三五成群,拿着扫帚簸箕,在各个坟头转悠寻觅,将燃过的纸箔灰扫集起来。因纸箔中含锡,可以炼出来货拿去售卖。曰卖“金银灰”。但这个我好像没干过呢,回家得问问我的发小们,是不是我不及得了,哈哈!进餐之后,孩子们就会去采野花、放风筝、挖野菜,或者和大人们出门游玩。

学生扫墓+远足
这个我记忆深刻,清明节到来之前,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去扫墓。记得小学三年级时班级组织去徐州市区的淮海纪念塔扫墓,当时开心坏了,因为一直在农村,总是羡慕城里人的生活,想过去瞧瞧看看。一般情况下,老师会让我们一人用白纸折一朵白花,带我们去就近的烈士陵园祭扫。
民国时期,每到清明节,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光。虽然新式学校已代替旧式的府学、县学与私塾。但是,清明节照例放假,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踏青”,沿承着老的风俗习惯。一般说来,学生们春游的地方,多集中在云龙山、云龙湖、泰山、奎山塔一带。其中云龙湖畔“杏花村”风光最是引人。也有的沿黄河故道南行观柳至鸡嘴坝,或西行到洞山、响山。最远的,甚至去圣泉寺、皇藏峪。出行时,除了备好用于寒食的午餐食品之外,娱乐用的风筝是必带之物。当然,随着时代的演变,流行的歌曲风格也大有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