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在北京游学的女儿要回来了,我、爸爸和妹妹小嘟儿一起去火车站接她。
这是小涵第一次,而且还是主动的要求参加的游学活动。三天两晚时间不算长,那又有什么呢,只要她能享受这个过程就好,第一次独自和陌生的同学、老师参加外出活动一定会深深的印在她的脑海里。
这次游学带给小涵的不仅是知识面的宽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性格本不外向的女儿有独立面对社交的机会,相信她自我照顾能力在这三天两晚中也会有跨越和进步的。
要去接两天没见的姐姐了,从小嘟儿的造型上看出了她对姐姐的重视:身着她的一件最漂亮的裙子,头顶上破天荒的扎起了一根小小短短的辫子,看上去,煞是可爱!
路上,小涵打来电话:“妈妈,火车快到石家庄站了,你们到哪了?”
“我们到南二环了,还有七八分钟到火车站。”
“噢,我们也还有七八分钟就到站了。”
“你出站还需要一会儿时间,我们从停车场到出站口和你下车到出站口的时间应该差不多。”我说
“没事儿,妈妈,带着嘟嘟了吗?”
“带着呢!怎么啦?”我对依偎在怀里的小嘟儿说:”来,嘟嘟,叫姐姐。“嘟嘟哼了一声,却不想开口。
“我给嘟嘟买了个礼物。嘟嘟叫姐姐,姐姐下车就给你。”听到礼物两个字,嘟嘟两眼放光,张口亲热的叫:“姐姐——。”
老母亲我深深的叹口气:没办法,老二就是这么滴识时务。
“妈妈,我刚在火车上买了两个Q蒂,太贵了,9块钱两块,四块五一块。嘟嘟一块,我一块。”小涵说
“哦,是有点贵!没事儿,钱是用来给人服务的,饿了就买。”我回复到
“嗯嗯,我就是饿了,才买的。想着给嘟嘟留一块。”小涵回答
小涵平时在家会和妹妹小嘟儿有许多矛盾和冲突,但是分开了,心里却惦记着妹妹。这对冤家姐妹,让人忧,让人喜。
......
嘟嘟手里有一瓶出门时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酸奶,馋猫嘟嘟想打开尝尝,品了一小口,奶声奶气的感叹:“太凉啦。”
为了让她缓一会儿再喝,我问她:“姐姐都给你带礼物了,你准备给姐姐什么礼物?”
小嘟儿想了想,一词一句地说:“酸奶,姐姐一半儿、嘟嘟一半儿,好吧?”
“你倒挺会算账!”我笑了,“那还有爸爸妈妈呢?我们也想喝,怎么办?”
小嘟儿自言自语:“爸爸、妈妈、姐姐、嘟嘟。”
这个问题对小嘟儿来说好像有点儿困难,我提议道:“这样怎么样—爸爸四分之一、妈妈四分之一、姐姐四分之一、嘟嘟四分之一。”
“四分之一?”听到这个新的数量词,嘟嘟有些许的兴奋,不那么流利的重复到:“爸爸四分之一...妈妈四分之一...姐姐四分之一...嘟嘟四分之一。”
在和嘟嘟互动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一些对她来说比较新的词汇,是我最近一直在坚持的一件事情。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中提到:从本质上来说,大脑发育的核心在于宝宝与一位有爱心,能做出积极回应的成年人之间的互动。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书中还提到:“不必接受刻意高深的训练,父母单纯的数学词汇输入就有提高孩子数学能力的魔力。”
由于工作原因,家长真正陪伴孩子,和孩子互动的时间其实并不是很多,抓住和孩子互动中的契机,适时的将新的词汇输出给孩子,需要的家长做的并不难,只是多一些敏感的扑捉就好。
正如前一段时间,晚上我带着小嘟儿在小区里玩的时候,我会悄悄的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太常用的,但是充满了力量的词语——
小区的健身器材处有的三个紧挨着但高低不同的稍微有一点窄的横杆。横杆很窄,还没有一个三岁小孩的脚宽。最低的横杆稍高出大人的膝盖,最高的横杆到成人的腰部。小嘟儿最乐意做的就是让我扶着她,她颤巍巍的在上面走来走去,最后再跳下去。
这时候,我会夸张的说:“哇塞!恭喜你,连闯三关,挑战成功!”并故意加重“挑战”两个字。
接下来,我会欲擒故纵地问她:“你还要继续挑战吗?”
小嘟儿马上投入到“剧情”中,握紧拳头,说到:“挑战!”
我继续问:“还有勇气跳下来吗?”
小嘟儿嘴一张,大声喊:“有勇气!”一副不服输的小表情。
回到家,我拿出《勇气》这本书,指着书的封皮说:“嘟嘟,这本书叫《勇气》,嘟嘟很有勇气!”
......
我们在幼儿园的工作中经常和老师强调师幼互动的重要,其实,我想说”家幼互动“也很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耳熏目染的。
只要家长有心,就会捕捉到和孩子互动的契机,只要抓住这些契机,孩子一定会受益!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