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拣尽寒枝不肯栖——从苏轼的孤鸿到现代人的精神远征|蜀国立秋

拣尽寒枝不肯栖——从苏轼的孤鸿到现代人的精神远征|蜀国立秋

作者: 蜀国立秋 | 来源:发表于2025-11-05 14:14 被阅读0次

《拣尽寒枝不肯栖》——从苏轼的孤鸿到现代人的精神远征文/蜀国立秋·张永康

合上泛黄的《东坡乐府》,指尖还残留着书页的质感,耳机里正流淌着新鲜出炉的《孤鸿万里征》音乐旋律。

两种相隔千年的“声音”在这方寸书房里奇妙交织——墨香氤氲的古典诗意遇见澎湃激昂的现代音符,仿佛时光在这一刻折叠。

就在这声与默、古与今的交汇处,我忽然懂得了什么叫"古今同在",什么是一个民族精神血脉的生生不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清冷的句子,与耳机里那管苍凉的歌声如此契合,让我恍惚间穿越到九百年前黄州的那个不眠夜。那时的苏轼,刚经历"乌台诗案"的生死考验,从庙堂之高的重臣沦为江湖之远的戴罪之身,在定慧院的陋室里,与一只孤鸿相遇。那不仅是人与飞鸟的邂逅,更是一个灵魂在绝境中与另一个孤独灵魂的相互映照。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歌声如月色般铺陈开来时,我仿佛看见那个在疏桐下来回踱步的身影,在政治的寒流中成为惊弓之鸟,在世俗的眼光里变成不可理解的"幽人"。然而,真正让我灵魂震颤的,是接下来那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冷"这七个字,如七记重锤,敲在每个懂得坚守的灵魂心上。

鸿雁本可随便找根树枝栖息,但它"拣尽"所有选项后,仍然"不肯栖"。这让我想起苏轼在黄州的处境:他并非没有随波逐流的选项——可以妥协,可以认错,可以做一个循规蹈矩的贬官。但他选择了在寂寞沙洲守护内心的纯净,这种选择,何尝不是一种悲壮的坚持?这种"不肯",不是清高,而是对生命本真的忠诚。

作为一个在现代都市中漂泊的创作者,苏轼的这份坚守给了我无尽的启示。记得初来这座城市时,蜗居在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里,每晚在理想与现实的天平上摇摆。某个加班的深夜,窗外霓虹闪烁,当我再次读到"拣尽寒枝不肯栖"时,忽然泪流满面。我意识到,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寒枝"——在苏轼是仕途的诱惑与妥协的压力,在我们这个时代,或许是物质的诱惑、世俗成功的标准,或是安稳生活的召唤。这些"寒枝"看似温暖,却可能让我们远离内心的召唤。

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才催生了创作的冲动。在反复品读苏轼原词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苏轼的孤鸿最终停留在"寂寞沙洲冷",这是一种清高的孤独。但现代的孤鸿,在坚守的同时,心中还应该装着"远方有伊人"的期盼。这个"伊人",可以是具体的爱人,也可以是远大的理想,更可以是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这个发现让我欣喜——我们既继承了古人的风骨,又为它注入了现代的温情。

(关于"伊人"这个意象的深层探索,我在新歌《千年伊人》中进行了更全面的展开,意外地引起了数百万听友的共鸣与热烈讨论,这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强大生命力。)

当创作思路与灵感如泉水般涌来时,各种创意与精灵般的词句也随之翩然而至。那些深夜里,我常常感觉自己不是在创作,而是在聆听——聆听千年之外的声音,聆听这个时代的心跳,然后将它们谱写成章。这种状态下,歌词往往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倾泻,很快就能落墨纸上。

在《孤鸿万里征》中,我写下了"风霜满翼骨铮铮,一身风雪证初心"。落笔的刹那,眼前浮现的是无数在都市中打拼的身影——那个在地铁里抓紧时间看书的年轻人,那个在深夜办公室里揉着太阳穴继续修改方案的中年人,那个在创业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的追梦者。他们或许疲惫,或许孤独,但眼神中始终闪烁着不肯放弃的光芒。这光芒,与九百年前苏轼眼中的光芒如出一辙。特别是"骨铮铮"三个字,我想要表达的不是傲慢,而是在生活重压下,脊梁依然不肯弯曲的韧性,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毅。

有位听友的评论让我深受触动:"这词把孤鸿写活了,振翅冲破寒枝的执念,把苍穹当归途的劲儿特别戳人。"这正是我想通过音乐传递的——那种义无反顾的执着,那种将整个苍穹视为归途的豪情。这种气概,既承自苏轼"大江东去"的磅礴,又带着这个时代特有的锐气。

而在《远方有伊人》里,我试图给这份坚守一个温暖的答案:"你即天空,是不栖者的归途与远征。"这是对苏轼精神的现代诠释——当我们不再向外寻找栖息之枝,转而向内探寻时,就会发现,我们寻找的整个天空,其实就在自己心中。这种转变,让孤独的坚守变成了主动的奔赴,让"不肯栖"从无奈的叹息变成了响亮的号角。这是对古典精神的创造性转化,让千年前的孤高在当代开出了新的花朵。

听友的回响:跨越时空的共鸣

当这些作品通过视频号、抖音、快手、小红书、bilibili、百度百家、微博、头条号等平台传播,音频在腾讯音乐网旗下的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等平台上线后,来自天南地北的听友反馈,让我看见了这场跨越千年对话激起的涟漪。这些反馈如同明镜,映照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鲜活生命力。

一位听友的留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听一听先是豪气壮观,又听心伤神丧!再听老泪纵横!人如飞雁,飞来飞去奔归途!魂归故里何处?心中伊人何在?人生啊......"这层层递进的感受,恰是对歌曲内涵的最佳诠释——从豪情到伤感,从伤感到顿悟,这正是每个追寻者必经的心路历程。这条心路,苏轼走过,我们正在走,后来者还将继续走。

更有多位听友不约而同地用"豪气、霸气,心向天光与云平,孤勇展翅万里征!唱出英雄魂!"来形容他们的感受。还有听友赞叹这是"生命的呐喊!英雄的胸襟!无人能懂的壮志!飞跃天际的雄心!"这些炽热的评价,让我看到了现代人对英雄气概的深切渴望。在这个物质丰裕却精神彷徨的时代,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灯塔。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有听友精准地捕捉到了歌曲与古典诗词的传承关系:"重温经典,孤游喻漂泊,抒写离情别绪与高洁孤寂,意境苍远。"还有听友以诗相和:"万壑松涛枕碧峰,孤鸿声碎月明中。"这种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正是文化血脉延续的明证。我们不是在进行复古的模仿,而是在进行创造的传承。

对于《远方有伊人》,有听友感慨道:“清凉、冷美的意境,无畏、执着的初心,抑扬、飘摇的韵律,沁人心脾。一首直击灵魂的奔赴伊人征程的美妙诗篇!”,以及“用心语代替歌声,动人心弦百听不厌”,这让我非常感动,这首歌曲总算找到了知音。更有听友深刻地指出其中"美与清冷同在,志在长穹与苍海,只有飞翔!"这恰恰点明了这首歌的核心——在清冷的坚守中不失对美的追求,在漫长的征途中不忘最初的向往。这种既清醒又热忱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从苏轼那里继承的最珍贵的遗产。

创作的反哺:在追寻中遇见自己

在音乐创作上,我选择了一条融合之路,试图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这个过程本身,也成为我理解苏轼、理解自己的修行。记得最后混音完成那天,我在工作室里循环播放着成品,窗外晨曦微露,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苏轼能在黄州写出《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那不是对困境的逃避,而是在绝境中开辟出的精神桃源。创作,就是在现实的荒漠中开凿精神的清泉。

有位听友说:"你歌有独特的味道!"我想,这味道或许就来自古今精神的交融,来自我们在追寻路上共同品尝的酸甜苦辣。这种味道,既古老又新鲜,既个人又普世。

回首整个创作历程,我越发觉得,真正的创作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让沉睡在历史深处的灵魂,在当代获得新的生命。苏轼在黄州时,一面写着"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高,一面又能享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生活情趣。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生命热情的能力,这种在孤独中依然不失生活情趣的境界,或许才是苏轼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创作让我懂得,真正的坚守不是苦行,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音乐创作也反过来滋养了我的生命。每当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境,就会想起歌词中的那句"你即天空"。这提醒着我:我们痛苦的根源,往往是把幸福寄托在外在的"寒枝"上,而忘记了我们本自具足。这种领悟,让我在创作之外的生活中,也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创作不仅是表达,更是修行;不仅是给予,更是获得。

如今,当我再次漫步在城市的夜空下,看着写字楼里星星点点的灯光,我知道那每一盏灯背后,都可能有一个"不肯栖"的灵魂。他们或许在为梦想加班,或许在为自己的"远方伊人"奋斗。而我自己,也在这条创作的道路上,继续着属于自己的"万里征"。我们都是现代版的孤鸿,在不同的天空下,唱着同一首关于坚守与追寻的歌。

月光依旧如水,照过北宋的黄州,也照着今日的都市。那只孤鸿的鸣叫声,穿越千年,依然清澈响亮,在每个"不肯栖"的灵魂深处,激起悠长的回响。这声音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诱惑与压力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有所选择,有所坚守。我们或许都会经历"寂寞沙洲冷"的时刻,但只要心中有光,有远方的"伊人",有不肯屈服的灵魂,我们就永远在回家的路上。

正如我在歌词最后写下的:"鸿影长鸣!"——这不仅是结束,更是开始。每一个读懂这份坚守的人,都会成为那只永不栖息的孤鸿,在各自的生命旅程中,继续这场跨越千年的精神远征。而我很庆幸,能用音乐作为载体,让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在更多人的心间回响,让千年的月光,照亮今人的征程。

这只孤鸿,从苏轼的词中飞出,穿过宋元明清的夜空,如今落在我们的肩头。它告诉我们:拣尽寒枝不是目的,不肯栖不是终点,真正的归途,永远在那追寻的路上,在那不肯妥协的心里。万里征途,不过一念;千年时光,不过一瞬。唯有那不肯栖的灵魂,永远在飞。

《孤鸿万里征》

词曲/蜀国立秋·张永康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水调歌长夜 有恨无人省

心事落寒枝 风吹玉壶冰 

.

灯火迷醉处 有人梦未醒

谁在举杯饮星辰 笑对星河倾

振翅不肯停 故乡在云深

苍穹即在何需凭

拣尽寒枝不肯栖

心中有伊人

.

孤鸿影,振翅鸣

此去便知风如刃

此去便晓夜独行

莫问归期,莫问归程

.

身飞万重山,不为一浮萍

旧约沉山海,沧海寄此生

身后烟光里,是回不去的曾经

清音飞落处,寂寞沙洲冷

.

黑夜敞开胸襟,任我自在独行

风霜满翼骨铮铮,一身风雪证初心

寒风袭我身 振翮太古云

心向天光与云平

拣尽寒枝不肯栖

(远方有伊人)

.

千山踏遍不言停

有人说 停下吧

一枝便可安身立命

可我听见远方呼唤是黎明

有人说天空太辽阔

可苍穹告诉我

你即天空,

是不栖者的归途与远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我即苍穹!

拣尽寒枝不肯栖

心向光明!

拣尽寒枝不肯栖

天地一孤鸿!

且看那 月光为证,万里征程!

鸿影长鸣!

鸿影长鸣!

鸿影长鸣!

鸿影长鸣!

张永康诗人、作家、编剧,影视音乐人,网名蜀国立秋。原《剧本春秋》杂志主编、《西南作家》杂志副主编、《龙泉山》《东安湖》执行副主编、“天下云山”微刊主编,已在全国公开刊物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心狱解码》、《绝地》,合著长篇小说《商宇》《天路》《革命理想高于天》等。音乐代表作有《千年伊人》《迁徙的游魂》《赤壁客》《山河万古》等。

相关文章

  • 孤城|寂寞沙洲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一日一书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 2018-11-04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无题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

    宋代 ·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 卜算子 •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

  • 拣尽寒枝不肯栖

    叶氏家族的宴会如期举行,招待宾客的游轮奢华无比,船上高高悬挂着叶氏的族徽,这艘游轮上载满了叶氏家族各行各业的精英,...

  • 拣尽寒枝不肯栖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拣尽寒枝不肯栖——从苏轼的孤鸿到现代人的精神远征|蜀国立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lffs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