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师版教材的一些思考
北师版教材有一些部分的内容编排不太合理。比如积和商的近似数,教材之前并没有专门安排关于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就在小数除法这里结合人民币兑换的内容安排了求积和商的近似数,虽然求小数的近似数可以将整数求近似数的方法迁移过来,但对于结果是3.40和3.4的近似数,学生理解其不同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在学习小数性质的时候,学生知道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而且在小数的加、减法和乘法计算中,我们也一再强调,结果中小数末尾的0一定要划掉。因此,当学生遇到近似数是4.50时,肯定自然地想到要把末尾的0划掉。
然而对于作为近似数的3.40和3.4,其表示的精确度是不同的,而关于这一知识点,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帮助学生理解的。比如说,借助数线图,引导学生直观地看到两者的取值范围,进而发现3.40的取值范围小,精确度高,而3.4的取值范围大,精确度自然就低一些。进而,还需要针对这一难点,进行多种形式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掌握方法。
另外,关于小数的近似数,除了“四舍五入”法,还涉及到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实际应用。在我们看来,这些实际应用多简单啊,材料不够做一个整体了,就用去尾,装东西有剩余了,就用进一。可就是这么简单的内容,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因此课堂上,专门针对这样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除了讲明白这一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要让学生发散思维,想一想哪些时候也会用到去尾法和进一法?进而让学生尝试用一句话去总结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这样的一组活动下列,学生经历了思考、辨析、交流、拓展、总结概括的过程,完成了从一道题到一类题的思维飞跃,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这样的学习活动,以及这样的学习效果,是需要充分的时间支持的。课堂上,我觉得自己紧赶慢赶,有些地方都不敢让学生说太多,还是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两种方法的学习,当然学生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当做东西材料不够时就要用去尾法,当需要装载东西时(有的学生说装液体),就要用进一法,虽然表达上不太精准,但这样的语言也正好反映了学生对两种方法最真实的理解。
因此,个人觉得关于小数的近似数和积、商的近似数,至少还是要留出2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把相关知识理解透彻。否则,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都是进退两难的。不讲吧,学生对小数的近似数其实是一知半解的,根本难以触及最本质的知识点,讲吧,课时又不够,必然要占用其他课时的时间,这样,在课程进度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就有些难以平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