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刷屏的不仅有高考状元还有状元后面的父母。对于孩子还没有或是即将要参加高考的父母来讲,怎么样才能把自己家的孩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那样一般优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经久不衰。
不少蹭着高考状元热点的鸡汤文在宣扬着:你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首先为人父母的你要做成别人家的父母,因为“最好的教育,是拼爹”。
有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发现状元多集中在省会或次省会的名校,来自于家教极好,家境殷实,有素质修养的家庭。
换一种方式说,就是“寒门难出贵子”。然而,中国13亿人口,毕竟大部分家庭离殷实的小康之家还是有点距离的,而现在培养一个孩子的花费对于一般家庭来讲,似乎还是一个在解决温饱之后的难题。
为了培养孩子个人素质,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为了开拓孩子的视野,七大洲五大洋游了个遍;为了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家教外教一齐上。所有一切,无疑都是建立在“钱、钱、钱”的基础上。
孩子在父母殷实的经济基础上走进了清华、北大。
每年,除了那么屈指可数的各省市、地县级的状元走进清华,北大,其他人也只能望洋兴叹,不是我不够努力而是我“没那么好的爹可拼”,真的是读一所好大学必须要“拼爹”吗?
看着那么多鸡汤文,我有些愕然。
“拼爹的人生,才能开挂”,这是一种浮躁极了的风气。我不否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是充要条件。
社会分工三六九等,人的出生每个人都是无法选择。
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是我们的命,什么人投的什么命,有些东西,你可以不服但你不得不接受,唯一改变自己命运还是通过自己。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问同学长大了要干什么。很多同学回答,做农民。
而我说,做工人。
为了做工人,我和母亲一次次的抗争,除了读书,其他免谈。
那些做农民的同学,当年家境比我家好,父母比我父母开明。
三十年后,我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顺应了自己的命运,做农民。
一个亲戚和我同年高考,落榜,复读再考,亦落榜。后来,嫁人结婚生子,在家里包了几十亩地种玉米,一年能产几十万斤,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发家致富,小日子过得富足、踏实。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做了工人的我、做了农民的小学同学和亲戚,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成功”和“失败”的观念来评判我们各自的人生。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教会一个人如何生活。人,这一辈子,说长也短,短短几十年的人生不一定要“居庙堂之高”才算是圆满的人生、不一定要腰缠万贯才是精彩的人生,而我们更多的人则是“处江湖之远”过着平平淡淡的人生。
寻一份“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看一看“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欣然;闻一闻“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悠然。
用时髦一点的话来讲,就是各自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不同的。
休假回老家,父亲每次送走我们面对空荡荡的的房子总是念叨:早知道就不供你们姐妹仨上大学。如今我们如愿以偿地活成父母所期望的样子,可父母却面临着老年空巢,靠着回忆和期盼孤独度日。期盼着每一个节假日儿孙满堂,共享天伦,却抵不住每一次离别时的伤感和落寞,只能转过身暗自摔一把眼泪,再转过头强颜欢笑和我们道别。
做儿女的我们面对此情此景,除了自责和愧疚,并没有一丝丝的成就感。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余光中
为什么非得要自己的孩子做成别人家孩子的样子,因为我也成不了别人家父母的样子。
甘于平凡,乐于平淡,理想之光依然不灭就好。
没有强健的体魄和雄厚的资金攀登不了珠穆朗玛峰,但可以去登泰山;感受不了珠穆朗玛峰遥望世界的壮观却可以领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开阔。
考不上清华、北大,做不了状元,考个二本有考公务员的资格也不错,读个专科打个工,还有快递小哥、送外卖的姑娘、种田的研究生.....即使读书读到博士后,最后还不是都要回归生活。
生活里你足够努力和认真的样子,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值得尊敬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