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过春节时,是有一个极重要的环节无法和内地省份相比的,那就是走亲戚。

内地人可能无法理解,但新疆人却习以为常。原因很简单,当年稳疆建疆援疆的先辈们,都是凭着一腔热血,在青春年华而来,此后,在新疆落地生根,安家落户,成了新疆这片土地上新生家庭的第一代成员。
比如我父亲,家在辽宁,所有亲人都在辽宁,他自己在新疆建设了一个家。
母亲也是如此,家在黑龙江,几个兄弟都在东北,也是她自己,在新疆建设了自己的家。
我身边的所有朋友熟人,情况都大抵如此。所以,我们所说的亲戚,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自己家里的兄弟姐妹。
小时候,就很明白的接受这一点,没有哪个伙伴会对此发出疑问。因为在新疆,虽然走不了亲戚,但走起来的感情,照样不会比亲戚少,照样不会不如亲戚热闹。
就因为每个家庭,都会把几类人,自然的划入亲戚的范畴和行列来对待。
一类是战友,这个是当时最亲的关系,谁家里有,都会被羡慕,可惜我家没有。
一类是同学同乡,这个亲近的程度不会比战友少,也是最亲近的关系之一。这一类,我的父母都不缺少。
一类是同事,这个同事是和现在的同事不同的,那时候的同事之所以亲,是因为基本一同事,就会是一辈子。
一类是邻居,其实这一类可以和同事合并,在那个时候,每个单位基本都有自己的大院,同事和邻居往往就是一个概念。
当然,最后一类,是各家各户孩子的同学。我成年后发现,全国真的没有哪一个地方的人在春节期间,可以给予十几岁的孩子那么大的尊重和自主权。这一点稍后解释。
在我的记忆中,拜年是没有具体时间限制的,初几都正常。
就比如我家,因为父亲当年是基层干部,所以,往往初一一大早,就会有来自各乡镇的老乡来拜年。这拜年可不是坐坐客套就走的,对于新疆人来说,到家里拜年的人如果不吃肉不喝酒,那就不算拜年。因此,每年大年初一的一大锅羊肉,就成了我童年到少年的不变记忆。
除此之外,各家大体是有约定的,同学酒,同事酒,朋友酒,一场是一场,基本不参杂,轮着拜年,可以一直到年十五。

至于孩子,在我的印象里,大概到了初中以后,就有了摆桌的权利了。
怎么说呢?很难说这是怎么样的一个起始,但就像到了年纪自然就会有的权利,父母在春节自然就会给你考虑,在准备时,就已经准备出了孩子的席。
像我家,兄弟三个,各差两三岁,这种权利必然会有同时发生的时候,就会让父母很头疼。他们头疼不是给谁摆不给谁摆,而是如何能错开时间,既能把我们三个错开,也能把他们待客的时间错开。
所幸,从没出过问题,我们确定各自时间后,也会和各自伙伴再去排序各家时间。
至今想来非常奇怪,孩子们的席,往往都是父母出去拜年的时间,当然,他们会在把席收拾出来摆放整齐后离开。而且,会向对待大人一样备好烟酒,虽然有的时候会严肃交代一句。
每一年,都会有孩子们的席醉的一塌糊涂,但却从来没有听到过哪一个家长为此责骂自己的孩子,完美的心照不宣。
直到多年后离开家乡,去过很多地方后,才越发清楚,这一直是我最温暖的记忆。
没有亲戚,却过得比有亲戚更亲密更热闹。尤其是面对孩子,更彻底体现出了于全国各地都不一样的情感和胸怀。
父亲曾经说过,谁知道呢,在老家,是没有这样事的,但这样不挺好!对吧。
是,很多年前,很羡慕内地春节,各种浓郁的民俗传统文化味道,但现在才发现,春节,过得更多的,更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情分的节。
这一点,新疆从来不缺。也只有在新疆,能在春节中,把一个小家团圆的春节,过成大家的节。
然后,发展了富裕了,忙碌了离开了,这样的春节就越来越远。
所以,我虽然支持所有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唯独对小时候的春节,变成现在一个个小家的春节,耿耿于怀。
很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