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唰的一声响,正在看视频的我吓了一跳,室友立马停下洗衣服,关上了窗户。再去阳台一看,雨已经下得噼里啪啦。明明上一秒还是晴空万里,这一秒就倾盆大雨。相比初始的抱怨天气无常,经常在上课的路上被雨淋个透,现在已经能很好的适应黄山的天气,即使晴天也习惯带把伞。我不止一次看到,在去教学楼的路上,忽然下起雨,有人把抱在怀里的书盖在头顶,勉强遮雨,也有冒雨奔跑去的,还有就是我们这样,淡定的从书包里拿伞,撑伞,继续走。
大概是适应的很好,除了依旧听不懂这边的方言。早上六点钟起床,刷牙洗脸,和室友一起去食堂买早点。新开张的二食堂二楼的早点,相比一楼便宜不少,花样也多,咸的花卷、辣的花卷、白馒头黑米馒头、肉包雪菜包还有豆腐包、海带饼肉松饼豆腐饼和豆角饼、煎饺煎包玉米,炸的很香的糍糕和油条,六毛一碗的白粥1块五的八宝粥和南瓜粥,还有很多见不上名字来的早点。我喜欢在早上6点半的时候,和室友走在寥寥无人的小路上,食堂里也没有学生,从五花八门的早餐里买两样自己想吃的,再给还在睡的室友带上一份她的点餐,这种感觉真的是好极了。时间一久,卖早餐窗口的阿姨也认识了我们。花卷总是挑大的,玉米总是挑嫩的,一块钱两个的煎饺会偷偷给我们多一个,大抵清楚我们的口味,出新品的那天会特意给我们推荐些,真是可爱的阿姨。
可能学语言的专业注定了在大学,每天上午满课。等熬到11点50下课的那一刻,肚子早就饿的不行。这个时候,也是吃饭高峰期。从各个教学楼出来的学生挤满了水泥路,朝着食堂的方向。我也是其中一员,足够普通的淹没在人群中,不会特意观察周围的路人,但走路的时候习惯性的看前方。于是,下意识的和同行的室友,从前面的人开始聊起各种话题的内容。穿衣打扮,身高胖瘦,甚至是书包我们也能聊很多。因为这个时间点去食堂的人实在太多了,即使到了食堂也未必那么幸运的找个座位。我们很聪明的,在去食堂的路上先去学校里的地下超市(大购),有时候会特意跑到超市里卖镜子的地方,趁无人注意的时候,对着各种镜子照好一会儿。或者逛两圈之后,拿上一包干脆面去付账。超市旁边就是卖水果的地方,室友会特意买上一个中等大的苹果和一个梨,这就是每天晚上的晚饭了,有时也会是橘子或者香蕉。我不喜欢吃水果,时不时会买两个西红柿,晚上偷偷用电饭锅煮方便面,可能是自己做的原因,总觉得味道很好,老和室友一起抢着吃。
没有课的下午,追剧看小说逛逛淘宝,再看一会图书馆借回来很久的书,或者一觉睡到不知今夕何夕。对于晚饭,在未上大学前,我是必须吃的,而且我们那的习惯都是三餐米饭。不记得是出于什么原因,渐渐习惯了晚上不吃饭。而且我是不喜欢晚上去食堂的,有时候真饿了,就拿起手机光顾学校外面的外卖。比食堂略贵的价格和一般般的味道,只想着放假回家要吃母亲她亲手做的饭菜,一次性吃个够。
没有晚自习的晚上,我看着外面下个不停地雨,没有想学习的心思,找了本未看完的小说继续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