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房对联选萃:惬意(二编四)

书房对联选萃:惬意(二编四)

作者: 流水春风 | 来源:发表于2020-01-02 10:59 被阅读0次

    我们继续说“惬意”。

    先看蔡之定(1750-1836)先生一副:

琴指倦余茶正熟,诗肠展处酒初香。

    一曲弹罢,十指微倦,但见茶炉初喧;愁肠始展,佳句即成,恰闻酒香渐浓。琴与茶能得清幽,诗与酒更见风流,我之惬意,谁堪匹俦?

    说到这里,想起了介绍古琴演奏指法的一段话(来自“得到APP”每天听本书,书名为《琴道》,作者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贴来与大家分享:

    古琴跟其他99%的乐器都不一样。它不仅跟西方乐器不同,跟二胡、琵琶之类的中国民乐也完全不同。大部分乐器在演奏的时候旋律性都很强。说得形象一点就是,能跟着哼出曲调来。所以,一般人欣赏的时候不会有什么障碍。而欣赏古琴就难在这里,它的美不体现在旋律,而是体现在单音的表现力上。

    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只是哼唱古琴曲的旋律,会觉得不好听。因为古琴音乐美在一个音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这有点像戏曲里的唱腔,一个音可以咿咿呀呀有好多变化、拖好长时间。在琴曲中,每一个音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传递弹奏者的情绪和意境。所以作者说,古琴的本质,就是用音响来写意。

    古琴单音的表现力靠的是复杂的指法。作者在书里列举了最基本的指法,就有54个之多。如果你想学弹古琴,基本上前几年的时间你都得学习指法。右手食指怎么拨动琴弦,左手又怎么能配合右手制造出不同的效果。

    因为指法复杂,古琴还有一套专门的记谱法,叫减字谱。这个记谱法记录的不是音高,而是指法。吉他也有类似的记谱法,不过比古琴要简单多了。而且吉他谱可以换成五线谱,也不影响演奏,但是古琴谱就不行。因为光记录音高,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弹。有了减字谱,古琴曲就可以流传下来。但是流传下来的琴谱,因为只记录指法,而没有节奏等等其他的标记,就给后来的琴人留了挺大的创作空间。推荐你听一下《酒狂》这首琴曲的不同版本。节奏快的、节奏慢的,琴人用不同的方式来演奏。你会觉得根本就是两首不一样的曲子啊。

    总之,正是因为这些特质,演奏者才可以通过用手指触弦这个动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转换成琴声传达出去。琴音是可以表达心意的,这不仅仅是古琴作为一个乐器的功能,更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底层逻辑。也就是说,弹琴不仅成为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成了人表达自我的一种隐喻。中文里和表达内心有关的词很多都跟琴有关系,除了“知音”,还有“心声”“心弦”等等。

    看了这段话,大家再体会一下“琴指倦余茶正熟”——真能用这么丰富的指法把你的心境表达出来,弹的过程中你可能不觉得,但一曲弹罢,心情一放松,你的手指要不倦才怪呢?

    接着看钱振锽(1875-1944)先生一副:

得句偶逢花照影,举杯喜见月当头。

    这一副也是,诗、花、酒、月,四美具,四难并,齐刷刷,一道来,快我心,惬我意——长吟此联,得意时以助兴,失意时以遣忧,亦堪称养性娱怀之妙道也。

    下面看吴大澂(1835-1902) 先生一副:

深院抄书蕉叶雨,曲栏联句藕花风。

    大家看上联,“院”是“深院”,不仅可以说有一重重的高墙隔断着尘世,还可以讲“心远地自偏”,“闭门即是深山”,物理上的深,精神上的深,把我与世俗拉开了距离。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在这样的心境里抄书,那真是在和古人作深度对话了。

    还有——蕉窗更兼夜雨,点点滴滴,时而听之亲切,时而听之不闻……这次第,岂一个惬意了得?

    再看下联,曲栏,藕花,清风……在这样诗意满满的环境里作诗,那真是诗借花香,花助诗情,我不求工句自工啊。

    明代大才子徐文长有一联与此类似:

雨醒诗梦来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

    接着看高垲(音起)(1769-1839)先生一副:

坐中岩鸟自上下,吟久溪云时往还。

    这一副来自宋人苏舜钦的两句诗。

    看上联“坐中岩鸟自上下”,黄庭坚有一首题画诗正好述此意境:

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

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

    下联“吟久溪云时往还”,从上联的无我转到此处的有我,思绪在自由自在地飘动,白云也在自由自在地飘动,庄生晓梦迷蝴蝶,我与白云亦难别——是白云变成了我,还是我化作了白云?

    下面看洪亮吉(1746-1809)先生一副: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看上联,洪先生是兴奋得睡不着了吧?——明月出东山,苍茫云海间。高楼当此夜,清吟未应闲。

    看下联,洪先生的修炼还没到家——真有禅心的话,何处不是佳境呢?

    记得禅宗里曾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禅师向佛像吐痰,别人指责他不敬,他却说:“在我眼中,天地间无一处不是佛门净土,你且告诉我哪里不是吧?”

    接着看杨守敬(1839-1915)先生一副:

小铛煮茶煎明月,古研挥毫蘸碧天。

    这一副真是妙手偶得。煮茶时也煮了明月,蘸墨时也蘸了碧天——水可煮茶,水可研磨,水可映明月,水可照碧天——水是生命之源,水也是诗意之源呀!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房对联选萃:惬意(二编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in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