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

作者: 涟漪微微微 | 来源:发表于2015-05-16 11:41 被阅读19943次

     麦子黄了的时候,外面公路上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农民走过,全是男的,穿着手工缝制略显陈旧的衣服、布鞋,黝黑的脸上落满风尘。姥爷说,麦客来了。

     我们在大山深处,四面环山,只有一条公路穿山而过,通向外面,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班车。不过,班车只让厂里的职工和家属乘坐,麦客是走路来。

     山上有散居的农民,相隔很远才会有一户人家,地广人稀,麦子长在山上或河滩里,收割机去不了,要雇用大批麦客来帮忙。姥爷说,麦客是从甘肃来的,那里的人常年到这边做麦客,知道麦子的成熟时间,还会专门制定个路线,比如从甘肃到陕西,这一路上哪里的麦子熟得早,哪里的熟得迟,他们会定出先去哪里再去哪里。经年累月下来,麦客和农户之间建立起一种默契,麦子熟了他们自动会来,不等人请,农户们也会笃定地等他们来了再开镰收割。

     麦客来了,不住招待所,有台阶有屋檐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商店、邮局门口、单身职工宿舍楼下,晚间,密密匝匝铺满麦客的铺盖卷。农人们一大早到这些地方来雇人,谈好价钱,就带着去地里干活。干活的时候主家是管饭的,但不管住宿,麦客晚上又回这里歇息。

     麦客每次来的时间并不长,十天半月就能把这里的麦子全部收割完。他们大多是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友结伴而来,人多,干活快,完了又赶去下一个地方。

     山上的地我没见过,虽然四周全是山,可放眼望去都是树木,我也常和小伙伴去山上玩,我们能到达的地方还是各种杂花野树,估计田地在更远的山后吧。不过,河滩里的地我是见过的。

     从阳台上远远望去,横穿过马路是水渠,过了水渠是河滩,过了河滩是小河,过了小河就到山脚下。在水渠和河滩之间有一块较平整的土地,春天,地里是青麦苗,慢慢变成青麦穗,等到麦穗金黄时就该收割了。烈日下,三两个人,戴着草帽,挥着镰刀,过去之后,留下整齐的麦茬。

     年景好的时候,经过长途跋涉餐风宿露,会有麦子割,有钱赚,有大碗的裤带面吃,有红香油亮的油泼辣子。

     可天公也有不作美的时候。有一年雨水特别多,麦子还没来得及成熟就沤烂在地里,从阳台上能看到麦田里一片霉黑色。

     麦客来了,没有麦子需要收割,没人雇用,也没人管饭。

     大雨不仅使麦客没活干,也让他们无法上路。无处可去的麦客全都聚集在公路上,屋檐下的台阶早湿了,他们就挤着挨着蹲在那里。

     雨一直下,山里气温本来就低,这下越发寒冷。我跟着姥姥去商店,看到有麦客三五一群瑟瑟缩缩地围拢在一处,把捡来的废纸塑料袋点着,火刚燃起很快就又灭了。路对面一个瘦高的麦客跟同伴大声嚷嚷“买包饼干吧买包饼干吧”,连喊几声,没人响应。一会儿,他被几个人簇拥着,大步跑到商店里买了一包饼干,最便宜的那种,很小很小一包,几个人凑在一起分着吃。

     厂里的俱乐部、电影院全都关上大门,暂不开放,连生活区的门也关上了,出入要到门房那里确认身份。我们本来每天晚饭后来可以到外面玩会儿,也被大人勒令呆在家里。这么多的外来人,让大家觉得不安全,厂里保卫处、民兵队的人开始排班巡逻。

     不记得那场雨下了多久,后来,麦客就走了,似乎是一夜间消失的,大路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单调与安静,再不见一个麦客身影。

      不知道麦客的下一站是哪里,希望他们在别的地方有好运气,能挣到钱带回家。

      从大山里出来好多年,再次见到麦客的身影是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里,不知是不是为了拍片需要,或者这几年他们的生活也确实有所提高,电视里的麦客衣着整洁,看上去干净体面很多。他们说:当麦客是祖辈留下的传统,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很多地方都用上收割机,钱不好挣了。年轻的麦客说:明年想出去打工,不想做麦客。年老的农民说:都是下苦人。

相关文章

  • 麦客

    一等麦客吃干的,2等麦客吃和喝 3等麦客仅喝

  • 麦客

    麦客是关中平原的一道风景,他们像一群候鸟,嗅着麦熟的香味而来,又顺着成熟的麦浪走下去。 小时候,乡下的种植...

  • 麦客

    麦子黄了的时候,外面公路上不时有三五成群的农民走过,全是男的,穿着手工缝制略显陈旧的衣服、布鞋,黝黑的脸上落满风...

  • 麦客

    每年到了五六月的麦时,麦浪黄灿灿一片子从南滚到北,席卷整个关中大地。“盼黄盼割”、“盼黄盼割”的布谷鸟天天天在人耳...

  • 麦客

    根生家祖祖辈辈都是麦客。 麦客,是陕北高原上的候鸟。每年秋季,这群古铜色脸庞的汉子操起镰刀融入金色的麦田,不久之后...

  • 麦客

    一卷铺盖 一个镰刀 就是麦客的全部。 又到一年农忙时,九十年代前,这个时候正是关中平原热闹的时候。 庄稼汉们看着沉...

  • 麦客

    在盛夏的时节,田地里四处都传来收割机轰隆隆的响声,每一方小小的方块田,就是这家人一年的希望。 树上...

  • 麦客

    听到王建房《麦客》又勾起一些回忆。 以小麦种植为主业的关中农村。也就是我的家乡陕西咸阳一带的农村为其中之一 90年...

  • 麦客

    我终究会遇见他,我知道。在黄沙飞散的高坡,在一片片金灿灿的麦浪中,在炽热的骄阳下。他拱着背,低着头,手里的镰刀来回...

  • 麦客

    麦客的脚步,是比六月的麦穗还要沉重。 久不回乡的我再次踏上了归途,沿途的风景最抢眼也莫过于六月的麦田,金色的麦浪裹...

网友评论

  • 我的名字叫清阳: @雪国年华 对呀。其实我也没见过传说中的小站稻。现在也是假的比真的多。
  • 我的名字叫清阳: @涟漪微微微 也许吧。不过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的当下,已经有人开始拒绝集约化生产的农产品了。
  • 雪国年华:@我的名字叫清阳 你是津南的?话说从未见过传说中的小站稻呢~
  • 涟漪微微微: @我的名字叫清阳 土地集中管理生产应该是大趋势吧。
  • 翻了车:@我的名字叫清阳 那时候看不下去,这会儿问题不大了~
    不过,确实,很多人喜欢听书了,下过APP,但没试过,应该是种不错的体验~
  • 我的名字叫清阳:我家在农村。开始的时候,地里种的是稻米。知名的小站稻。
    后来水不行了,水改旱,种小麦。我小时候割过麦。
    后来改玉米,高粱,豆类。再后来地被集体出租出去种了棉花。后来家乡被征地,农民都集中住了高楼。原来的地改成了绿色农业产业园,说白了就是把地都租出去了。种菜。
    听说又搞了水稻项目,出的稻米比平常的稻米贵出许多倍。我爸说,不如以前的小站稻好吃。

    写到这儿,我忽然意识到,我其实是个失地的农民。
  • 我的名字叫清阳: @fletcher_yan 白鹿原很好看的。不爱读,可以听。话说我就是听的。
  • d0f47b571e1c:时代在发展,真的无奈
  • a9cc14007274:麦客•杰克逊
  • fdfd88332587:麦客,麦田最后的守望者
  • fdfd88332587:麦客是麦田守望者
  • 0535db4d58f7:时代的发展 是会有人欢喜有人愁
  • 小丑不丑: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段关于麦客的!挺好的。
  • f04c5f15e3db:有些手艺传承始终是会断的,因为时代的不需要。
  • 翻了车:@涟漪微微微 我以为你这样的会看呢~
    话说要不是哥关心你,这条就没看见呢,没@上哥。
  • 涟漪微微微:不知道啊,你觉得什么人会看呢?我没看过书,看过电影。
  • 涟漪微微微: @云妙净 算是半个西北人吧,我小时候一直生活在西北。
  • 洛洛莉ya:@88e0452dd560 嗯,我理解错了,本以为也是一种技艺
  • 88e0452dd560: @洛洛莉ya 这不是手艺,是力气
  • 云妙净:作者是西北人么
  • 戴富和:高中记录文集已经发表,欢迎参观
  • 翻了车:@涟漪微微微 你觉得我会是看这种东西的人………?
  • 洛洛莉ya:我知道麦客,也是从《舌尖上的中国2》里面知道的,那些特写到现在都还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农村在往城市变迁,越来越多的麦客在消失,这样的手艺也会越来越少
  • 涟漪微微微: @fletcher_yan 可能只有西北那边有吧,陈忠实的《白鹿原》里写过,王全安改编成电影,也演过。
  • 翻了车:@涟漪微微微 第一次听说这个职业~
    很快就有人在我屁股后面跟着点赞了,这么好的文章,喜欢的人少不了~
    :-D
  • 翻了车:@涟漪微微微 肉留下,酒拿去,只怕我喝了比女儿还红~
  • 涟漪微微微: @fletcher_yan 半斤熟牛肉,一壶女儿红。
  • 涟漪微微微: @fletcher_yan 我知道这个职业有一天终会消失,大山里也早被外界的物质文明侵袭,不复往日淳朴,想把曾经历的记下来,聊作安慰。如果有人喜欢,我很开心。
  • 翻了车:@涟漪微微微 何谓英雄套餐?
  • 涟漪微微微: @fletcher_yan 好嘞,今天有英雄套餐,大侠要不要来一份?
  • 翻了车:最后一段之前都透着丰收,喜悦,麦香,整体比牛肉面那篇还好~感觉你还小,文字里却读出成熟稳重,厉害啊~
  • 翻了车:名字给我的感觉,我想来个鸡腿堡,可乐不加冰~

本文标题:麦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kn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