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读书 丨《审美谈》第一章/也算是绪论-1

读书 丨《审美谈》第一章/也算是绪论-1

作者: 阿斌bin | 来源:发表于2020-05-08 00:03 被阅读0次

2020 0507

读书 丨《审美谈》第一章/也算是绪论-1

文/阿斌


做四月小结时,给自己制定了读书计划。在完成写作计划的同时,增加一些读书量,并且边读边写读书心得,多少会觉得有些压力。最大的问题是眼睛不好好工作,总想休息,有时不得不依它。

五月份读王朝闻的《审美谈》,共24章,若一天一章,要到月底了。

【作者简介】

王朝闻(1909—2004),别名王昭文,后取《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更名王朝闻。笔名汶石、廖化、席斯珂,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审美谈》的第一章[也算是绪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讲什么是审美?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关系和审美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

这本王朝闻所著的《审美谈》以前看过,多少有一点印象,是一本读起来有趣且轻松的书,而且也有品位,理论性不算很强,中间会有些例子。书中也有一些金句很有道理,対于艺术创作与欣赏都有借鉴意义。

这一次重读,摘录一些重要的内容,也可以以后来用。学习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是领悟的过程,有些重要的东西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深刻领会。有时候,环境变了、心境变了,对于同样的文字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读书的过程是一个磨刀的过程。

01【书中摘要】

艺术所反映的现实对审美活动来说是无限的,因而不能认为只有熟悉了一切生活才可能欣赏艺术。但是,只有当欣赏者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艺术所反映的某些生活对他才有可能成为他的感受和认识对象。

【个人理解】

对于艺术作品的创造与欣赏分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通常我们认为一个艺术品对于欣赏者而言,它是审美客体;对于欣赏者而言,他是审美主体。其实在某种情况,二者也存在着互换的关系。

一个人欣赏一件艺术品,需要他的审美判断、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这些往往来自于他的生活经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对于一些文学作品不能很好地理解的原因。因为缺少生活经验,无法深入到作品之中深刻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涵义。过去上中学时读《红楼梦》,从不看其中的诗词,凡遇到诗词都跳过去,因为看不懂而不喜欢。一个人由于社会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审美趣味既有特殊性,也有一般性,而生活经验的共性,是形成审美趣味的一致性的重要原因。

02【书中摘要】

对艺术的欣赏和对艺术的创作一样,都是以欣赏者和创作者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这种经验可能有直接的和间接的差异,而间接的经验之所以可能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激起喜怒哀乐等情绪状态,直接经验对间接经验起着一种化他为我的积极作用。

【个人理解】

我们在看一部作品的时候,我们会被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所感动,会不由得流出眼泪来。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艺术的创作者所创造的作品有着生活经验的共性,因而引起了共鸣。例如,在这次主题写作[陪伴]中,我写的《陪伴丨深情的陪伴》,很多读者看后,给我留言说,是流着眼泪读完的,也有的读者说,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这就是一部作品产生的共鸣。

再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对牛弹琴”,所谓的“对牛弹琴”,就是鸡同鸭讲,找错了对象。前几天和小哥的争论,他说“对牛弹琴”,我说三八二十四同三八二十一的对峙,没有在一个频道内。

假定牛也有欣赏的情趣,牛也懂得欣赏。那么它欣赏的一定是青草,而不是人举起的鞭子。这里“青草”是适合“牛”品味的作品。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你创作的作品是有一定读者范围的,不可能人人都会喜欢。但是作品的共性,恰恰是会被众多人所接受,这就是作品要反应人性问题。人性,即人类的共性。

戏剧《赵氏孤儿》的故事,第一次被文字记载是在《左传·宣公二年》里,赵氏孤儿就是历史上的赵武。在后来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里,基本延续了《左传》的叙述,但在《史记·赵世家》中,司马迁用了洋洋洒洒近千字,描述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成为后人所知道的《赵氏孤儿》故事的基本框架。

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率兵灭门。惟一漏网的是已有身孕的赵朔之妻庄姬。屠岸贾穷追不舍,欲斩尽杀绝。庄姬产下赵氏孤儿赵武后,将其藏匿逃过一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与程婴商议救孤并掉包,救下赵武,程婴带着赵武远走他乡。程婴、赵武忍辱负重15年,最终等来机会,赵武杀掉屠岸贾,为赵家报仇。故事中的许多细节由民间的各种传说组合而成,并不断地丰富。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元代纪君祥的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到了十五世纪中国戏剧《赵氏孤儿》的故事经东印度公司流入英国、法国。1775年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翻译成《中国孤儿》,由法国人出演,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实对于文艺作品,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是人们对生活的感受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作品的传播、推广、再传播,明显地表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03【书中摘要】

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作为一种审美关系来考察,它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关系。

我们所欣赏的“日出江花红似火”,花那红的颜色被夸张到火的明亮程度。为了认识这种夸张的现实依据,我们不妨通过阳光去看红色的花。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把花与火联系起来,而且这样的联系可能为人们所欣赏吗?回答很简单,这是人们的生活经验的共性在起作用——生活的共性引起审美的共性。

【个人理解】

只有具备了欣赏美的眼睛、耳朵和心灵的人,美才能引起人们的种种审美感受。审美感受不能排除主体的主观条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说的“溅泪”和“恨别”都是杜甫的主观感受。

审美对象的特殊性,不能不作用于审美主体在感受方面的特殊性。

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和社会现象,包括语言艺术,它不仅是一种欣赏的对象,而且它自身的特点,有特定的形成过程,它的变化不能不受到欣赏对它的反作用的影响。

04【书中摘要】

黑格尔论古希腊雕刻艺术的美,说“狄安娜在形象上是一个未婚少女,但是比较俊美动人,比较清瘦,尽管她意识不到自己的美,不因为美而自鸣得意。”黑格尔所赞赏的这座雕像的神态,是“她不是站在那里静观,而是像在急忙地向前走动,眼睛直朝远处看。”

【个人理解】

狩猎女神狄安娜是古希腊神话中和人物,狩猎女神、月神,奥林匹斯主神是古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三大女神,她是宙斯和提坦女神勒托的女儿,也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姐或孪生妹妹。亦被视为野兽的保护神,狄安娜身材修长、匀称,相貌美丽,又是处女的保护神,所以她的名字常成为“贞洁处女”的同义词。她是希腊神话中少有的处女神,与雅典娜和赫斯提亚并称为希腊三大处女神。

狩猎女神狄安娜是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艺术应当比现实生活更美好,但是,有的艺术作品不一定比现实生活更好。这是由艺术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艺术必须创造性地反映生活,但生活的现实情况未必能够广泛地为艺术所反映。

【本章观点】

本章的核心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取决于审美判断、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艺术作品的共性应当是反应人类的共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丨《审美谈》第一章/也算是绪论-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kt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