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请回答1998》中大女儿宝拉与父亲性格很像,不擅长用言语表达感情,父亲对待大女儿的态度与对待二女儿和小儿子的亲密的态度截然不同,以致于宝拉的妈妈都怀疑是不是丈夫是不是背着自己和大女儿吵了一架。那种微妙的关系与我和爸爸是很像的,我们彼此深爱着对方却难以亲密无间。
我觉得这种微妙的关系在当今这种独生子女盛行的时代是少见的,而这种关系发生在父亲和女儿之间则是少之又少。父亲和大多数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亲一样,低调,沉默,粗糙却又满怀深情。我也和大多数大女儿相似,傲娇,倔强,对周边的一切有极强的掌控欲。
所以就像父亲和儿子之间天生就存在着一场男人之间的博弈一样,我时常会怀疑是不是所有的大女儿与父亲之间都有着这种难以捉摸的情感关系。
02
人们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那么我这个棉袄恐怕是不保暖的。作为大女儿的我实在是不可爱,因为我不会扑在父亲怀里跟他撒娇,也不会说句俏皮话逗得他大笑,更不会像儿子一样陪他坐在沙发看一场球赛。而父亲也是一样的,极少会像母亲一样对我嘘寒问暖。
我们之间最深情的问候大概便是:“没钱了吧?我给你打点钱吧。”这大概是一个父亲能想到最实际最殷切的问候。
父亲与大女儿之间也不是生来就这样的,大女儿不是生来就是大女儿,也是从那个敢骑在父亲肩头撒尿的女儿慢慢长大的。很小的时候,父亲在异地谋生,留我和母亲在家,那时候的他是那个一年出现一次的圣诞老人,每逢过年带着新衣服,新奇的玩具和满满一茶壶的果冻归来。后来,父亲是心目中那个高大帅气无所不能的超人,会骑着车子送我上学,会带我去丰盛的早餐,会滑冰,会帅气地投篮,会教我数学题,还会比母亲慷慨很多的给我大笔零花钱。
0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父亲不再是那个被期盼的圣诞老人,也许久不曾看见过他打篮球的身影,只知道这些年来他的腰越来越不好了。
那些年发生了数不清的事情,母亲的离世是这个家庭的一个伤口,我们俩都需要些时间去治愈。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既渴望一家团圆又排斥出现在同一片时空里,因为那个时候家里刚刚失去一个能干的指挥者,摩擦和混乱充斥着整个家。尽管时常想念,但分开让我们都更轻松些。
因为常常分隔异地,坐在一起吃饭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可即便如此,每一次地短暂相聚我却总要和他生气,明明是想要很和气地在一起的。中年的父亲脾气易躁,会不自觉冲我大声嚷嚷,又在惹恼我后看着我生闷气而偃旗息鼓。而在我面临一些抉择需要他的意见时,他又会选择沉默。总之,那时候的我对父亲是失望的。
我们不时常打电话,因为我开始对父亲有了各种各样的偏见,与其说是偏见,倒不如说是幻象的破灭,那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原来大多时候都是无能为力的。
04


会要主动想要拉近与父亲的关系是在上了大学之后,每逢宿舍中响起与父母轻松地笑谈时,我都情不自禁地羡慕。我开始反思:这一段关系其实是需要有人先去作出努力的,而这个人只能是我。
我开始每周给他打电话,一开始会很不好意思,因为你知道两个很无趣的人,只会讲“吃饭了吗?”之后便是沉默,后来的话我会和他分享一些照片:我和朋友拍的闺蜜照,我跑步跑了第一名证书,我参加辩论赛的照片。
他也会笨拙地回应我,会隔一段时间问问我“孩子休息了吗?好久没和你说话”,也会在和他分享我的快乐的事情时,发他的“呵呵”+微笑脸。我知道他是真的在为我高兴,只不过我们之间的沟通还不足以让他了解我的世界。但是不急,来日方长,我会做更多的努力。
毕竟,从“呵呵”+微笑脸到行走的表情包,我和父亲之间都需要一些时间。
05
慢慢地,我越来越理解父亲这个角色。对于长大后我来说父亲已然不能再是个超人,他没有那么强大,也没有那么坚强,甚至有的时候是有些自私和不负责任的。
可却是真真正正开始理解了,父亲真的不是个超人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会受伤,会流泪,会想要逃避。可是他终究没有逃避,尽管带着些坏脾气,带着些沉默,但以一种不那么完美的姿态独自承担了一切。没有他便没有我,没有他便没有这个家。没有人会是个十全十美的人,父亲也一样。从前的我只看到自己的伤口,却忘记了他的伤口远比我要深刻的多,换作任何人都不会比他做的更好。
当我意识到这些时,尽管父亲依然不再是个超人了,但我却依旧为他而自豪。
06
现在我开始对父亲这个角色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想法。
我觉得他们都是笨蛋老头,他们大多时候面对儿女时的沉默,不过是因为笨拙。因为他们跟不上儿女成长的速度,只能默默地在一旁支持,寄予他们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他们把那些对儿女深情藏在心底,内心却也希望得到儿女的关注。
吃力不讨好,多笨的做法!
可是,你要懂啊,这便是父亲的爱。他假装超人那么多年太辛苦,也是时候该学着呵护一下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