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而不用=无用
2017和2018两年,我买了不少写作课,粗算有20个,都是知识大V或者已出书的作者的经验技巧分享。
很有料。
那时候很想运营一个属于自己的公众号,但公众号运营学完都两年了,我的号还一篇文章都没有,为啥?第一是写不出来,第二是不写。
所以,学而不用,等于无用。
鱼大大问:我们发布了这么多的写作经验,你选择适合的方法保存了吗?还是一遍就过,第二遍就忘?
我觉得,不拿去实践的知识,连收藏都免了吧,因为过后你也不会看的。
就像我学了那么多写作课,依然没有写文章,做的不过都是无用功。而且,一想起那么多课躺在文件夹里,内心一次次有负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看到好知识好方法,赶紧收藏起来,想留待以后慢慢看,一点点学。
但事实几乎必然是,它们永远躺在了收藏夹——很多当下不做的事,以后我们几乎不会再去做。
所以,不要只是保存,而是在写作中一次次有意识地用起来。这样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
当然,把学到的知识实践于行动,需要用心、动脑、动手,而思考是反直觉的事,特别是面对有难度的事,思考很容易落入自动化完成——看一遍就觉得自己会了,读一遍就觉得变成自己的能力了。
所以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缺乏了主动思考和实践的知识,无法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如何过好这一生?
(2)写作之前先学习
再举个例子,四月初写了一个5千多字的故事,那时候还未研究故事的写法,也不懂故事的内在逻辑,只思考了一点:如何让故事好看?
那必然有关情节发展。围绕这一点,根据一个场景虚构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思路对不对。
五月初我学习和故事有关的知识,发现有意思的一点,编剧和小说以及故事课的思路大同小异——
《故事技巧》的作者杰克·哈特和《小说写作教程》的作者杰里·克利弗总结为:一般情况下,故事结构包括人物、困境、解决困境。
《小说课》的作者许荣哲有一个靶心人公式:(主人公的)目标—(过程中的)阻碍—(作出了哪些努力)努力—(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生了什么)意外—(峰回路转)转弯—结局。
都是主人公遇到困境,解决困境的过程,最后峰回路转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那么,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
好的故事就是指人物遇到了困境,最后解决困境,获得成功。而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他变成了一个与以前不同的人物(成长型人物)。
我写的那个故事,一定程度上符合故事思维,但仍有很多欠缺。以这些知识为基准,找出自己故事中的各种漏洞,在以后的写作中就能有的放矢。
但前提是,要以这些知识为指导去写,而不是把知识收集完就遗忘在了收藏夹。那样的话,我写的故事依然难有进步。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写作之前先研究、学习知识和技巧,然后以此为指导去写,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可以让你写起来不那么盲目。
综上,学习、思考、实践,往复循环,行动不止,就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