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头条看到一位父亲吐槽:儿子大四了,成天在家玩游戏,每天玩得天昏地暗。还不敢跟他交流,玩游戏时喊他吃饭,他都会发怒。每天宅在自己的卧室里,只有吃饭上厕所走出房间,其他时间,足不出户,除了电脑就是手机。作为教师的父亲,面对儿子这种状态,觉得自己教育孩子很失败。
纵观现在社会,这种情况似乎不在少数。是什么造成这种状态呢?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孩子从小的教育太过宠溺。
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有的甚至还有请保姆,一大家子,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要星星月亮,恨不能上天给孩子摘星星月亮。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左一个宝贝右一个宝贝,捧在手心怕摔,含在嘴里怕化,溺爱!
二,父母教育的缺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能及时掌握好教育契机,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到七岁,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灌输给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孩子人格塑造、习惯养成、心理卫生等方面的教育都是早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个性品质、人格力量是个体最终发展的动力。习惯的养成,除了配合学校教育,家长要以身示范,做好榜样,同时还要适时引导,不能错过教育契机。比如:孩子跟同学相处过程中如果产生矛盾,要引导孩子懂得包容与忍让;跟同学玩游戏,懂得配合与团结。而如果对孩子只是一味宠溺,惯式,使得孩子不懂规矩,不能明辨是非,只知道蛮横霸道,胡搅蛮缠,任性妄为。等到孩子初高中,叛逆期,教育为时已晚,扭转局面困难重重。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们处在网络信息时代,什么信息都能通过手机电视第一时间接触到。有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孩子刚好处在某个叛逆阶段,很容易角色代入。比如网络游戏,网贷,让他们逃避社会现实,一味在游戏里找存在感,网贷让他们滋生虚荣心。家长如果没有适时的干预与教育,孩子的一些行为变得不可逆转。
至于上面那位父亲的吐槽,再怎么去责怪自己教育的失败,也是于事无补了。孩子是一名大学生,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正值假期,也许孩子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放松放松,而不这是真正想放弃自己的人生。
知子莫如父,走进孩子心里,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的需求,用爱去感化他。孩子作为成年人,他会感知父母对他的爱,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如果孩子有什么心里疾病,考虑去看心理医生。但愿父母,多一份责任和担当,多一点耐心与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长。而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慢慢要能理解父母的不易,你要成长,你稚嫩的肩膀,也要开始承担责任,不要一味认为父母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愿普天之下的家庭多一份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