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壶公山,原名“胡公山”位于莆田市区西南方向10多公里远的地方,因传汉代有个姓胡的道人隐居山上,后来得道成仙,山因胡公而得名,也有人认为山形为壶,因形得名。
主峰高700多米,由于处在木兰溪下游,鹤立于兴化南北洋平原之上的壶公山,虽然海拔虽只有700多米,却显得格外高大,因此“壶山兰水”自古就成为莆田的标志。
“壶公致雨”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壶公山底宽上尖,象埃及的金字塔,也象日本的富士山。
朱熹当年路过莆田时,曾叹曰,莆田人才辈出,皆此山作怪也。
相传柯潜小时愚笨,见到壶公山后,忽然“聪明花”开,后考中了状元。因此,莆田人有句俗语:“看见壶公山,聪明花会开”。画山宫
在壶公山北侧青垞村,为钱四娘木兰陂建成后被洪水冲垮,一气之下投水身故,尸体漂流至此,散发阵阵幽香,风飘满山皆香,隔数日还有余香,百姓把她尸体埋葬山上,后这座小山被称为香山,环境幽清,环山葱翠、四季常青,为纪念她建陂地功绩,在山上建香山宫,历经千年。
站立香山宫庭前,居高临下,放眼北眺,兴化南北洋平原及城涵黄梧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