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治病是个技术活。
首先是诊断,因病在患者身上,诊断在大夫那里,患者与大夫是两个人,无论患者怎样表述,因病没有在大夫身上,总会产生一些误差,我们患者,有一个人必须的义务,就是尽可能的把症状表达清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为大夫的诊断治疗提供真实的、有用的信息。
1、对症状描述要尽可能细,且全面。
问诊的过程非常重要,因为你努力表述的不一定是大夫需要的,而你轻描淡写说的一些症状,在大夫看来,恰恰是主要问题。所以说,说清楚是身体哪一个部位有问题,是头部、是脖子、是胸部、上腹部、下腹部、左侧、右侧非常重要,有无连带关系,顺便一起说清。
举个例子说:说我疼,那是怎样一种疼?是阵发性的,还是持续性的,是闷痛还是刺疼,是放射状疼痛,还是具体一个部位疼痛,如果是镇痛,一次多长时间,间隔时间又是多少?有没有规律?是隐隐作痛还是剧烈疼痛?在整个一天中,是一天中的某个时间疼,是上午、下午、还是晚上?也有可能全天什么时间都疼?
当然,这些你说不清,有丢落,大夫也会继续问诊,但说的清楚、全面最好。
2、诉说症状时尽可能有逻辑性、条理性。
这里所说的条理性指的是,患者对自身症状信息的整理的条理性,尽可能清晰,但和大夫所需要的条理性,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整理比不整理要好的多。最大程度避免语无伦次,逻辑混淆,词不达意。如果觉得整理起来很困难,那就大夫问什么,答什么,尽可能准确、精炼,以节省大夫分析、综合的任务,增加诊断的及时性、准确性。
诉说时,能把一些有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的表达与叙述,我认为更好。如:什么情况下加剧疼痛?在什么情况下缓解疼痛,受寒、受凉,舒服不舒服,给热是否缓解?受情绪的影响大不大?这方面能做多少算多少,不要硬性进行不必要的联系,比如说:大夫判断冠心病其中有一个症状,就是平时坐着躺着可能症状不明显,劳动量增大,运动增多后,症状就会明显加重,减轻运动量以后症状又会减轻,吃或者速效救心丸后,也会缓解。
诉说时,还应主动提供一下,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的治疗过程,比如,都采取过什么手段,做过什么样的检查?当时,大夫的诊断结果又是什么样?都吃过了哪些药?吃药的效果又怎样?
3、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做好配合。
由于相当一部分疾病,都与心理因素和情绪密切相关,所以对于大夫的表述要实事求是。对要做的检查和所采取的治疗措施,自己心里边是不是有抵触情绪,特别是要把内心深处所纠结的、很重要的问题,与大夫讲清楚,有经验的大夫,他会将你的症状与以上你所表达的内容进行联系,以进行更客观的诊断,制定治疗措施时会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因素。
做了一系列的检查和确诊后,应该相信大夫,配合大夫,采取一系列的治疗措施。不要疑神疑鬼,不要自己胡乱推理,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反应要正确对待,对自己的负面思维,最大程度的面予以消减。人得病了都会害怕,害怕严重,害怕不能医治,这是人之常情,真正面对疾病谈笑风生,视死如归的是少数。
4、期望值不要过高
希望患者不要报很大期望,一次性将病诊断清楚,能看透、看准当然最好。因为无论是谁,对疾病的认识都是逐渐深入的,需要一步一步的用逻辑推理方式,将五脏六腑和其他部位进行一个全面的诊断分析,才能得出一个看似合理的结论,而且,这个结论还需要患者自身的验证。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帮助大夫诊断的各种检测非常多,有的结果是相互佐证,有的是相互矛盾,所以要想将一种病弄清楚,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儿。患者要做好心理准备,尤其是慢性病,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很难,一、两种药,一、两次检查,就把所有的病治好了,这是对医院和大夫的很高的要求,著名的专家有时也做不到。对症了,有针对性药物,肯定好的快,没弄清楚,走一些弯路,也在情理之中。况且,人身体的恢复,与自身的各大系统的功能,及免疫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对待疾病要有耐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