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之变
战国时代,秦国在诸侯之争中胜出,统一了中原,这场胜利,秦国靠的是法家思想。
商鞅本想在魏国谋职,但是遭到新上任的魏惠公拒绝,于是商鞅去了秦国,之后在秦国开展商鞅变法,把法家逻辑发挥到极致,让秦国迅速崛起。
再就是秦国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使得秦国虽然是最后一个变法,却后发先至,最终完成天下统一。
秦国靠法家思想完成统一大业,却又因为法家思想而亡国。法家思想讲求掠夺,国家统一了没有外部资源可以掠夺,那目标就只能转向百姓了,这种统治不可能长久的,所以秦国到第二世就亡国了。
楚汉争霸
楚汉之争当中,一度占优势的是楚霸王项羽,可是他犯了一错误——恢复分封制。回到分封制后,法家逻辑又能走得通了,因为又有外部世界可以掠夺了。可是这种法家逻辑一出来,天下最终还是会走到统一的。并且占据前秦的优势地理位置的诸侯国同样拥有优势。
果然,被项羽分封在秦国地盘上的刘邦,几年就完成了统一。
汉高祖的“无为而治”
既然法家思想不能用来自理国家,那必须找一套新的逻辑替代。
西汉初年的政治,在历史中留下了一种道家无为而治的印象,其实这里面的原因不是汉高祖的主动选择,而是无可奈何的力量制衡。
跟秦国比较,秦国通过百余年的变法,国内已经没有可以挑战君主的力量,秦国可以依靠法家的路数来统治和扩张。
但刘邦不同,他是平民百姓出身,只能靠团结合伙人的方式来组织力量,他自己本身没有钳制合伙人的力量,反而会被这些合伙人所制衡。所以无为而治是不得已。
刘邦表面上将天下的三分之二都分封给合伙人,但是跟周朝的分封制很不一样,汉朝继承了秦国的部分法令,比如统一家庭内的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同村不得同姓聚居,将大宗族拆分为小家庭,这样民间就不容易组织反抗力量,同时户口变多,皇帝又能掌握更大的税收基数。
刘邦登基后花了八年时间将异性贵族的封地转封给自己的宗亲。但是历史证明,同姓封王并不可靠,异性王爷有异心可能想割据,但是同姓王爷有异心可能想篡位。刘邦应该也能看到这一点,所以他如此布置是想构筑一种力量均衡。
刘邦不能把开国重臣全部都杀掉,况且北方还有匈奴呢,没有分封的重臣大多都留下了。再封一群同姓王爷,王爷和重臣之间互相制约,皇帝超越这两股力量之上操纵平衡。
刘邦一死,果然同姓王爷作乱了,这时候重臣的作用发挥出来了,他们把王爷的作乱平息掉了。
经过几代汉朝皇帝的努力,逐渐将同姓王爷的领地消解为郡县大小,这时候汉朝初年的军功重臣也老的老死的死,皇室不再需要这两股力量了。
汉朝终于从表面类似分封制的结构,回归到其本质的大一统结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走到这一步,皇家的官方思想又需要转变了,这时候儒家学说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它解读天意,为皇帝的行为提供合理的解释。
从此以后,中国约两千年的历史命运也浮现出基本形态了,也就是所谓的“阳儒阴法”,又称“外儒内法”。儒生解读天意,为皇帝划出行为边界,但在制度设计上,却还是用法家逻辑。这样一来,安抚民心的口径有了,治理的效率也有了。
汉朝能够替代秦朝,成为中国第一个长寿的大一统帝国,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够综合这几家的观念,同时让各种达到均衡的力量得到有效的安顿。
至此,周秦之变才真正完成了整个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