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锦之才【duó jǐn zhī cái】
一、追本溯源
【出自】
成语出处:《新唐书·宋之问传》:“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鉴之嗟赏,更夺袍以赐。”亦称“夺锦袍”、“夺锦才”、“龙门夺锦”等,用以称赞某个人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故事】
一次,武则天前往洛南的龙门游玩,深深被这里的景色所陶醉,下令随同的官员们赋诗抒怀,开始举办“诗歌大赛”。时任左史的东方虬出口成章,立马作好了一首诗,呈天子御览。武则天看后大喜,当场奖励,赐给他一件锦袍。过了一会儿,宋之问也作好了诗,名为《龙门应制》,洋洋洒洒21韵,有300多字,佳句频出。武则天看过这首“文理兼美、左右称善”的诗作,惊叹连连,十分赞赏,夺过东方虬手中的锦袍,赠给了宋之问。
二、别具匠心
【解释】
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成语演变】
由此演绎了一出“龙门夺锦”的佳话。后人用“夺锦之才”或“夺袍之才”,称文采出众之人。如宋代陆游《赠邢刍甫》诗中,便有“割愁何处有并刀,倾座谁能夺锦袍”之句。
【例句】
这次作文比赛,显示了他的夺锦之才,压倒了其他的人。
三、触类旁通
夺席谈经: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戴凭传》:“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比喻在辩论中压倒众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