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得到》app听了一本书《理性乐观派》,其中,关于交易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兴趣。
书中提到,人类是天生就知道交易的物种,并举了两个很有趣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一个动物学家在家里养了一只猩猩的幼崽,这个幼崽和动物学家的女儿年龄差不多大。动物学家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两个宝宝面对食物的态度完全不同。猩猩幼崽只会要吃的,给多少吃多少。但是动物学家的小女儿却喜欢拿着自己的食物去交换猩猩手里的食物。
还有一个例子,达尔文当年曾经在一个小岛上,遇见一个土著人。达尔文送给那个土著人一个铁钉。这对土著人来说可是个宝贝。那个土著人立即拿着长矛去叉了两条鱼送给了达尔文。整个过程两人没有一句语言上的交流,但是交易自然发生了。
这个观点,是否科学,不是本文想探讨的内容,但我认为交易对人类确实非常重要。
可以先假设一下,如果人类没有交易的行为,凡事都靠自给自足,会是怎样。
我曾经听过一个例子,说是一个猎人,各方面技能都很强,打猎技术高超,会自己打造工具,还会自己缝衣服,什么都是自己做,但就是不和别人接触,也不进行任何东西的交换。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他的生活,能过成什么样子?恐怕还不如我们现在的一个普通人过得好,估计没多少人想过那样的生活。
仅凭一己之力,创造的价值非常有限。
俗话说:“哪怕混身是铁,能打几颗钉?”一个人能力再强,种地能收多少粮食,打猎能打多少猎物?
交易并非仅仅是以物换物,还包括交换劳动力、时间、精力、经验等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交易不仅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产生了人类间的协作。而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个交易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财富。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事例:
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工匠,即使竭尽所能,一天也做不成一根别针,更别想做成20根了。但是,如果十几名工人将自己的劳动进行交换,有的专门抽铁线,有的专门消尖,进行分工协作,一整天下来,他们能够做出12磅别针,这相当于每人做了4800枚别针。
几千倍的差距啊!
因此,人类的历史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不断交易的历史。这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这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规律。
尤其是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人类高度协作、广泛联接的社会体系,交易其实已经成为公认的世界趋势。我们说的一带一路、世界命运共同体,本质上就是更大规模的交易。
实现自我有很多种标准,包括常说的希望能获取财富,实现财务自由。无论怎样,闭门造车,仅凭自给自足肯定是无法实现了。
作为个人,若想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实现自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交易的重要性,并且充分地运用交易这个有效的手段。
我们常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你想要什么,就要拿出足够的东西来换。
可拿什么换才能获得最大利益呢?
可能大家会说,当然拿自己擅长的东西,也就是自己比别人有优势的东西。可如果自己在许多方面都比别人有优势,或者自己在哪方面都不如别人呢?又该如何选择?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也就意味着很少有明显超越他人的优势,不然我们也不会为了实现自我、获取财富而忧虑了。
这么说,我们就没有希望了吗?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创造更大价值和财富的禀赋。
那就是:自己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不是自己的优势跟别人的优势相比,而是自己跟自己比。自己生产一种产品,自己从事一种活动,所放弃的其他机会。我们拿这种放弃的机会之间进行比较,然后找一个放弃的机会最小的那种。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女士不仅小说写得好,而且面包也做得很好。如果她选择做面包就要放弃写小说,选择写小说就要放弃做面包。很显然她写小说放弃的做面包收入和她做面包放弃写小说的收入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要知道J·K·罗琳因为创作了《哈利·波特》可是年收入过亿的,这得做多少面包才能抵得上啊!这时她的比较优势很明显是写小说。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比较优势永远是跟自己比,找到自身各方面能力或价值中相对优势的部分,然后去和别人交换。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选择,每个方面都去发展不行吗?
一个人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包括时间和精力。即使各方面都比别人强的人也是如此,他一天也只有24小时,他也只有一个脑袋两只手。更别说我们大多数并不突出的普通人了。
只有将资源集中在自己比较优势明显的方面,才会有最大的边际效用,才能产生最大价值。
还可能有人会问,我太普通了,我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别人比依然是劣势,这样有用吗?
我想说,世界这么大,并不是只有你和比你强的那个人。尤其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人们高度联接的社会协作体会,只要你找准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去寻找交易的机会,就能获取最大的收益。
因为如果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广泛地进行交易,社会财富会迅速增加,个人也将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们再看个简单的例子,你或许就明白了:
假设张三一小时能做20个馒头或15个包子,而李四一小时能做5个馒头10个包子。显然张三的比较优势是做馒头,李四的比较优势是做包子。虽然李四哪方面都不如张三,但我们前面说过,比较优势只和自己比。
第一种情况,张三和李四各做各的,两个小时后,两人一共能做25个馒头和25个包子。一共50个
第二种情况,两人都发挥比较优势,张三只做馒头,两小时做了40个馒头。李四只做包子,两小时做了20个。然后两人进行交换,这时的总产出是60个。
显然,第二种情况不仅总价值更大,而且各自都比原来收益要多。
这并非仅是道算术题,而是已经被经济学证明了的基本原理。
所以我说,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然后积极地进行交易,是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价值,实现自我的捷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