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陆续公布的诺贝尔奖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人们又开始把眼光聚焦在我们曾经得过的诺贝尔奖上。各大公众号开始剖析分析历年诺奖的主题,开始盘点细数我们曾经得过的奖,也会去分析很多为什么我们很少得到诺奖。
看了太多太多类似的文章之后,我突然有了一种了然为什么我们很难有诺奖的原因了。这是朋友在我朋友圈留言提醒我的,她说我们追求科学的目的性太强了。她一说我就突然被点醒了、我们从小到大接受教育的目的性其实都非常强。要好好读书,因为读书好了以后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通俗的说,可以找到一份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的可能性会更多。要好好吃饭,因为吃饭可以让自己有更多长高的机会,而长高会显得更好看。要学一个乐器,因为可以加分可以陶冶情操。
但是真的是如此而已吗?我想要好好读书,是因为读书的时候我会很快乐,我可以透过书本文字去领略不同的文化,去感受他人的人生。我好好吃饭,是因为享受食物纯粹的好味道,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时间磨练自己的厨艺。我学一门乐器,纯粹就是觉得开心,闲来无事把玩一会,没有强迫自己要多么精通的目标。而我喜欢写点东西,也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充沛的分享欲,再加上我有心想要磨练自己长久做一件事情的耐心。所以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快乐。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但即便如此我因为自己喜欢和快乐去尝试的写作,也做到坚持每天输出高质量或者低质量的文字保持一年了。我觉得算的上是很有动力了,这份动力完全是来自于我开心三个字的。若是我抱着极强的目的性去坚持,估计在三个月没有收到回报我就会放弃了吧。我没有觉得自己会成为一个大作家,那不仅仅是需要喜欢和坚持,还得有一些天赋。但我会觉得我能够在做老师这件事情上在往前走很多步,因为对此我能感觉到我的天赋。
对于大部分诺奖的获得者来说,他们在从事研究的时候,并不是奔着拿奖而去的吧,我想也是纯粹的享受沉浸于研究的过程当中吧。试想一下,我在中学解出一道证明题的时候,也很坚定的觉得自己很快乐,会成为一个数学家呢。只不过这份快乐被随后的函数给磨灭了而已。
而强烈的目的性影响最大的就是当我无法达到这个目的的时时候,所有曾经获得的快乐会瞬间被失落吞噬。生活给人的重击,并不是人人都能重新来过的,理想的世界才是书本中的屡败屡战,大部分人在接受一次重创后就调转方向了。看看各大高校里心理咨询中心来访者最多的学生,多数来源于实验室研究室中。为了极强的目的性去做探索,做实验的枯燥写研究报告时的烦恼都会被放大百倍。如果为了人类的未来而提出终极的思考,并且是真的因为喜欢,那即便失败了,也可以迅速调整状态吧。
毕竟科学可不是玄学,学习研究科学,是功在未来的,目的性太强就一定会被时代超越。至于孩童时代的学习,还是纯粹一点吧,享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尽可能的感觉到学习的快乐,这很难,总体要靠老师的连哄带骗,不过也确实是快乐的,那就把骗字去了吧,要靠老师的哄,而且是有技巧的哄,让学生能够抽丝剥茧发现学习的纯粹和快乐。说不定哄着哄着,真的就有一个又有天赋又能够感受到科学的快乐的孩子拿到了诺奖,那我就可以吹一辈子牛了,我的学生可是诺奖获得者啊~我这辈子教书的目的不就达到了么?
你看,人类多有趣啊,洋洋洒洒千字都在强调不要那么有目的性,但是最后却还是回归了俗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