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84》已经不知道是我看的第几本村上春树的小说了,这本书名第一次出现眼前的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虽然不知道为何直到现在才能耐下性子去看看这部小说,村上春树是个了不起的作家,这是我看他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就知道的事情,然而,在看了那么多书之后,我对村上也是一直停留在最初的印象里,那个大叔,好像老了不少,从初中接触他以来,到自己的大学毕业。一点一点不断的了解他,但是中间总会有那种近距离的遥远感,小说的行文与语气也是像秋天的雾一般,淡时淡,浓时浓,但总是看不清。
《1Q84》是个奇妙的故事,是另外一个空间,但自己也只是当村上在讲诉一个故事,并没有太多思考其中影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对于我来说,小说的意义并不于解读,而在于感受,和阅读的体验。
有很多人说,村上春树可能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1Q84》中的“Q”影射的是鲁迅的《阿Q》。当然,以我的文学资质自是不能看出其中的深刻的连接,当然看到这种说法,仔细一想,确实是在理的,村上春树在中国的文学市场是很受人追捧的,每次去逛书店的时,村上的书除了在日本文学专栏排满,也在畅销书的专栏常年居住,和东野圭吾在中国走红程度是不一样的,另外一名石黑雄一也是在拿到诺奖之后,各个版本的合集出现在书店的专栏的,作为一个在普通不过的读者,对于文学市场的走向的轻微了解,也仅仅是靠着书店的专栏走向而甚微的有所了解。
说回村上,前不久,听说村上在中国的微博上了一次热搜,我是不玩微博的,打听到上热搜的原因是因为村上透露,自己不要孩子的原因是深受其父亲的影响,作为侵华战争中一员的村上父亲,在村上童年时,给村上讲关于自己在中国的有趣的见闻,却绝口不提当年在中国残忍的杀害中国人的事实,看新闻报道说,村上说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是很紧张的,但因为这个原因,着实让我张大了嘴巴,在我们这代人的印象中,那段历史,是我们永远的屈辱和用铁血铸就的记忆,只是模糊的停留在课本中。
这不得不让我仔细的回想之前读过的关于村上的文字。要考虑的往往并不只是选直子好一点呢还是选绿子好一点呢。村上是先被香港台湾的读者接受,在后来逐渐的有大量的中国大陆的读者粉丝。在港台地区有一家“海边的卡夫卡”咖啡店。追村上已经发展到以其小说命名的程度。有文章说村上的读者大部分是小资阶层,这一点我倒是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大致上是个连一本平装版的书都买不起的人,精装版的会是想都不会想的。
作为一个伪村上迷,最敬佩大叔的一点便是关于长跑,如何确认自己在体力上一年比一年有所下降呢,去跑个马拉松就知道啦,书桌上的铅笔整整齐齐的在笔筒里,书房里的唱片也是在一面墙上一字排开,在最为作家这个各有各的奇怪的癖好成病的圈子里,村上倒是我了解的一个最健康规律的一位了,哈哈哈哈,其他的也不了解。
说回一点对于《1Q84》的感想,那是想象中的另一个世界,然而却又完全合乎情理。在最后青豆返回现实的世界,我的思绪一时也没有办法回到1984,在《1Q84》的世界里是没有彻头彻尾的坏人的,牛河先生这类的人也是没有办法讨厌起来的,多的是像牛河先生这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