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那个年代,就有食品添加剂。《本草纲目》里面就记载,你们常用芒硝这种东西去煮牛马皮或牛肉等不易煮烂的肉类,那么肉皮或肉就特别的容易烂。
沽酒,市脯,不食
现在我们知道这些效率多数都是硫酸盐或者硝酸盐。在我们的食品添加剂中,亚硝酸钠就是其中的一种,用亚硝酸钠加工过的肉,颜色粉红可人。现在的肉类加工并不会因为煮不烂而加亚硝酸盐,而是因为希望肉类是粉红色比较好看。亚硝酸盐是有毒副作用的,致癌是其中的一种,会造成身体的供氧不足。所以说,即使在孔子的那个年代,也能认识到,外面的加工食品都会添加食品添加剂而变得更加鲜艳可爱,或者煮得十分烂,吃起来很舒服。但是,孔子追求的并不是这个,所以他认为外面的食物,因为过分的加工和增加食品添加剂,会改变食物本来的面貌,而且对身体还有害,所以孔子不食市脯。
沽酒在孔子的年代,只能是米酒,那个时候市面上还没有烧酒,烧酒是一种到元朝时期才有的东西,所以那个年代的酒都度数很低,最多到十几度,放久了都会坏。所以外面卖的酒,为了克服这个因素,就可能在食添加剂上做文章,让酒可以做到久放不坏,古人的这些技巧也是非常多的,我们现在已经不能一一地知道了。孔子所说的话就表明,外面卖的酒,跟家里自己酿的酒相比肯定是有差别的。至于有什么差别,我们就不知道了,孔子本人也没有说。
说到食品添加剂。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当今的食品工业。但是食品添加剂有一些确实不适合吃,而且还存在很多滥用的因素,所以现在在选择外面食品的时候,有包装的话,还是要多看一看里面的配料表,选择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东西去吃,做到吃得明明白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