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条:大道至简, 不知道何时起就经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神秘而先知的论点了,然而这是不合实际且有害的, 在很大程度上会破坏对世界探索认知的方向。
从哲学分类上来说,这事原始的真理一元论,是人类面对复杂世界的美好意愿:即世间只有一条真理,掌握了就可以认知世间的一切。
事实却证明只有放弃这种一元论,接受真理逐步逼近论或多元论的人,才能更实际和客观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以一元论为中心必然会形成思想的压制和禁锢。 这里先说一下多元论和逐步逼近论: 多元论是说 世界是由无数条规则共同作用运作的,不能存在唯一的真理; 逐步逼近论 则认为,作为人类,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存在一条统一唯一的真理,也需要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逐步逼近。 这两种观点的相同之处在于不认为某个个人可以更加接近真理而后人无法越过,也就是说,不存在圣人,不存在万世之师。
在中外文明史中,有两个人物成为了这种分歧的代表:孔子和苏格拉底。
孔子的《论语》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录》都是其弟子编撰,或许不能完整的了解当时那个人的思想,但是依然可以从中了解一些。
《对话录》让人发现原来平常习以为常的观点,竟然会有那么多漏洞和问题存在。苏格拉底的被人称为诡辩术其实其地位为启智,他揭示了一条真理:任何人类认知范围内的理论都有其前提和适用条件,只是简单的道理越容易有更大的适用范围而已。 西方哲学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质疑以及探索精神。
《论语》在中文文化中是以 金科玉律的形式出现的。前提就是大道至简,大道只有一条,有人可以更靠近大道,称为正道,大家都要听他的。所以后续的人的发现和理解,必须要以古人为尊。有些错误的理论并不能归咎于古人,而是后人添加;同样的,后人也不得不借古人名义来提升自己理论的信服力。(所以,中国文人作伪是个习惯)
如果不以《论语》为圣,则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漏洞。比如 有名的子路赎同胞 不求回报,看似是因为子路不求回报导致,实际上,本身对于买 鲁人做奴隶的买主,只有收益没有损失,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只会鼓励更多的人把鲁人当作奴隶,而非相反。所以为了避免 更多的鲁人被当作奴隶,这个制度消亡是必然的。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逻辑学就没办法发展起来。因为讲逻辑,就会推导出很多经典著作中的谬误。
当然,在中国的现在文化环境下,即使知道大道至简 不对,也没必要公开顶撞 老一辈人,造成公开矛盾。毕竟时间会证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