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想必有大多数的我们,都曾经、或现在、或将来的遭受到“别人家的孩子”的侵扰。因为原以为只有小时候,才有“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物种。但事实却不然,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也会长大。
但,我逐渐意识到,别人家的孩子不是全部的关键,还有父母。
惊人的相似
不知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图片:拿来有些父母小时候的照片,对比他们的孩子小时候的照片,结果是惊人的相似。真是感叹基因的强大!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举个栗子,还有一种可爱的现象,叫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虽然身为孩子的我们在强调,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也清楚,孩子是生命的延续而不是复制。但“孩子成为父母”这件事,有时真的是在不经意间,才让你恍然大悟“我居然成了你”。
又要提我千年推荐的剧《老友记》。其中一集,Rachel教Joey划船。本来天性中就有些不太着调的Joey,在Rachel的教学中,学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在Rachel的观念里,在海上划船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大事,而在Joey的眼中,出来划船是享受生活、休闲娱乐,尽情快乐在其中。
面对Joey漫不经心的学习态度,Rachel从微笑对待,到忍无可忍的怒声吼叫,Joey想要在愉快中学习的兴趣也一下子被浇灭,决定放弃学习。这下子更激怒了Rachel,她说她的家族是没有放弃两个字的。但Joey说,他的家族有“放弃”。瞬间,Rachel恍然大悟,吃惊的发现,她成了她爸爸。
因为Rachel的爸爸脾气秉性本就容易暴躁,尤其在出海航行时,爸爸一贯的作风表现,全部都刻在了身为孩子的Rachel身上,即便Rachel也曾不愿忍受爸爸的坏脾气,却无奈自己成了爸爸。
剧中另一个主角Monica,强迫症到极致的代表,如果屋内的椅子稍微被转动了一点点的位置,她都要抓狂到不行。朋友们在闲聊时,提到她的这些“令人不爽的小毛病”,她自己不承认。朋友们一再给她“出难题”:如果账单出来,你一直没有去交,你会怎么办?如果买了一瓶很难打开的洗涤用品,你怎么办?如果天气很热,有一杯冷饮却没有放在杯垫上,杯子上的水珠一点点的流向桌面......听到这里,Monica不禁喊停,因为她已经浑身不自在,更让她不自在的是质问:我是谁?
Ross,也就是Monica的亲哥哥,回答她说:“You’re mom.”(因为他们的妈妈就是喜欢吹毛求疵,而他们的姥姥,也是吹毛求疵的。)
别人家的父母
曾经写过,我从前不爱读书,是看了刘墉的《下一站,成功》一书,才把我“看书的任督二脉”给打开。那本书是刘墉写给小女儿的,小,是因为女儿在他中年才出生。从女儿还是小娃娃时,他给女儿洗澡,到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教她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细致入微的“育”娃过程,快要超过母亲的关照了吧。
但是回顾身为父亲的他本身,从小时的生长学习,到长大的成长努力,可以“理所当然”的得出女儿能受到如此对待的原因。
前阵子又读了一本父亲对待女儿的书,吴军的《态度》。整本书收录的全都是平日里,他写给两个女儿的家书。是的,这个时代了,他与女儿们之间还保持着写信的习惯。也许写信途径已不像曾经,但书信的初心似乎没变。从看似无形的人生哲学,到具体实处的选择学校,有历史大事件的举例说明,有亲身经历的实用技巧,时而慈爱父亲,时而友好朋友。
读书时,确实容易对“别人家的孩子”所取得的自己未曾见过的“成功胜利”,而心生焦急甚至是小羡慕。但纵观书中主要体现出的两代人状态,我想,这其中定是有值得学习和敬佩的品质和方法。比如,吴军老师的大女儿考上MIT,进入知名实验室实习,读研......吴军老师自己,从清华,到约翰霍普金斯,到谷歌,硅谷,腾讯,投资基金......名声大望的之余,是实力、努力、远见、勇气、格局等等一系列的相互作用。
光看别人没用
人生来,就有诸多的被迫成分。看别人的目的,不是为了回头来贬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们不清楚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更不应该纠结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别人家的父母”。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逐渐被更多人认识到。可认识到之后,不应该去盲目地责备那些不好的成分。而是正因为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我们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Rachel发现自己像爸爸一样对别人发怒狂吼,她立刻道歉并决心要改正。当吴军老师的女儿想用工作积攒的首批资金来做投资,她请教了身为投资家的爸爸,吴军老师根据女儿当下的年龄心智、资本实力、前景规划等众多因素,为女儿提供几种投资方案及相应的操作流程。当Monica深受妈妈吹毛求疵的“毒害”时,她勇敢与妈妈深情交谈沟通,顾及了妈妈的感情同时,又倾诉了自己的痛苦并获得理解。刘墉老师见到女儿与妈妈“诉苦”没时间去买东西时,刘墉写信给女儿提出有效的建议,让女儿懂得有效利用时间、避免无效拖延。
因此,不论现在你还是孩子,还是成为孩子的父母,我们都还有足够的时间,把不好的变成好的,把已经好的“发扬光大”嘛。
但我认为,在这一切的之前,还是有一个缓冲阶段的:就是至少要考虑一下下先,再去生孩子。孩子可不是生下来用来喜欢、逗乐的工具,也不是用来帮助父母在街上拉风炫耀的道具,孩子会长大,会有独立思考的那一天,可这时父母发现自己没有“助孩子一臂之力”,却对自己的孩子喊着“别人家的孩子”,好“尴尬”。
总之,我只是想推荐一下《态度》这本书而已。
文 | 月小菜
图 | 月小菜+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