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听我男朋友的安排的,虽然他会在一些小事上听我的,比如去哪家餐厅吃饭,但在关乎我们俩的大事情上,比如到哪个城市定居生活,就都是由他决定的。生活中:“小事听我,大事听你”,真的有利于两性相处吗?
每次吵架,先认错的那个人也都是我。我不知道这样的关系是不是好的,我还应该继续留在这样的关系里吗?”
从这个学员向老师求助的短信里,我们看到亲密关系中一种常见的困惑:双方感受到一种力量的不对等。
我们都以为,好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在现实中,伴侣间力量感的差异,似乎才是亲密关系的常态。人们会或多或少、在不同的时间,感受到这种不对等。
一项对400余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半数的人认为自己和伴侣对彼此有着相同程度的影响力(Felmlee,1994)。
而另一项在大学生中的调查也发现,仅有18%的人表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双方是“势均力敌”的(as cited in,Peplau&Campbell,1989)。
今天的文章,就想谈谈亲密关系中这种力量感的差异。
尽管力量感的差距不可避免,但哪些信号说明它已经是个问题?
很多时候,你只是那个“被告知”的人。在你们的关系中,小到看什么电影,大到是否要结婚、是否生孩子、去哪座城市生活等等都是由ta决定的。不仅如此,当需要牺牲、妥协的时候,那个人通常都会是你。
当矛盾或冲突出现时,ta从来不主动道歉,即便过错在ta,你都是那个需要先道歉的人,否则你们很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之中。
你觉得ta对你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满足了一个要求之后又会有新的要求。比如,ta希望你学着做中餐,而当你学会了之后,又希望你还会做西餐、会烘焙等等。
你觉得你们的关系好像一场追逐游戏。追的人是你——你需要不断去靠近ta,你对这种追逐似乎已经感到疲倦,而ta还有可能随时随地终止游戏。
在性行为中,ta也占据着主动权。比如,当ta提出需求的时候,就必须被满足,而当你有需求的时候,却未必会被满足。生活中:“小事听我,大事听你”,真的有利于两性相处吗?
……
如果上述描述中,有让你觉得特别符合你的情况,那么,力量感的差异在你们的关系中可能已经值得被重视。(Marano,2014;Newsome,2015),这说明你们的关系中的确存在了“权力的不平衡”(power imbalance)。
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不平衡?
任何人际关系中,都会涉及“权力不平衡”的问题,即关系中,一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权力、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使它们能在更大程度上去控制和影响其他人,以及彼此的关系(Lancer,2016)。
而占据优势地位的一方会比ta的伴侣,拥有更大的决策权或是ta的需求会被优先满足。
不过,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有时是难以捉摸的。
比如,有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朋友表面上在ta的关系中总是做决策的那个人,但实际上ta却在方方面面都努力去迎合伴侣的需求、甚至为了讨好伴侣不惜牺牲自己的喜好,那在这段关系中,谁是占据权力优势的人呢?生活中:“小事听我,大事听你”,真的有利于两性相处吗?
 
衡量双方权力的5方面指标
为了更好地衡量伴侣之间的权力差异,Marano(2014)总结了以下几个判断依据:
关注:被关心与在乎、需求得到及时的回应。
尊重:自我尊重,即坚定地表达自己的价值、需求和想法;尊重对方,即尊重对方的价值、需求和想法。
自我(selfhood):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会因为失去这段关系就毁灭或支离破碎。
脆弱:在关系中暴露的弱点、缺陷或不足。
得益:从关系中得到的在身体、心理、情绪,乃至经济上的各方面的满足感。
得到了伴侣更多的关注和回应、更尊重自己或/和更少尊重对方、拥有更多自我感、更少暴露脆弱、以及从关系中获得更多满足感的人,才是这段关系中拥有更多权力的一方。
权力不平衡≠情绪虐待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权利不平等的亲密关系,会给处于劣势的一方非常痛苦的感觉。那这和我们所说的情绪虐待有什么区别呢?”
的确,在所有的情绪虐待中,双方的权力都是不平衡的,但这并不表示二者是对等的。通常,情绪虐待是施虐者主动地利用自己在权力上的优势,有意识地操控对方。
而权力不平衡更多描述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权力差异,它不一定是由主观意愿造成的。
为什么关系中会出现权力的不平衡?老师在这里先卖个关子,下一期再告诉同学们。












网友评论